“習近平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和福建省長的6年里,7次來晉江調研,我陪同了4次,受益匪淺。”時任晉江市委副書記陳章進說。
陳章進今年76歲,已退休在家。老陳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他4次陪同調研的時間分別是1996年、1998年、1999年和2002年。
2002年下半年,《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刊發了習近平的署名文章。文章高屋建瓴地指出,“晉江經驗”是晉江人民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大膽探索和成功實踐。老陳說:“這應該是習近平對晉江發展如此關注的原因。”
“改革開放前,晉江窮啊,不少人只能靠地瓜、稀飯填肚子。”陳章進是土生土長的晉江人,記得當年的苦日子。
改革開放初期,晉江陳埭鎮的群眾奮起突破“左”的束縛,立足僑鄉“閑房、閑資、閑散勞動力”多的特點,聯戶集資興辦鄉鎮企業,1984年陳埭成為我省的第一個億元鎮,其他鄉鎮紛紛學習、仿效,在晉江大地上形成了一股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
到1989年,晉江的工農業總產值已達幾十個億,財政收入首次突破一個億。
1992年,晉江撤縣設市,年均近30%的GDP增速仍在繼續。隨著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大江南北,全國上下一片生機勃勃,晉江市黨委政府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放開手腳搏擊商海。1994年,這個縣級市開始領跑福建縣域經濟。
“面對新世紀、新形勢,晉江經濟發展下一步該怎么辦?”老陳記得,在1999年的那次調研中,習近平提出這個極具前瞻性的問題。
當時正值世紀之交,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步入新的十字路口:中國剛加入世貿組織,深度融入全球化體系;亞洲金融危機余波未平……
以鄉村工業化為主要特征的“晉江模式”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煙囪比電線桿還多”。多則多矣,然而“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富則富矣,卻是“低端競爭,富而不強”。
晉江經濟快速發展,究竟要走怎樣的路子?帶來怎樣的啟示?
“習近平除了進社區、訪農村、走基層,重點走訪了恒安、潯興、親親、優蘭發、環球等十幾家企業,與企業家交流談心。他問得很細,經常一個廠一呆就是一個多小時。”老陳回憶起調研時的點點滴滴,“每一回進企業,他都仔細詢問有沒有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市場是怎么開拓的,企業要怎樣才能做大,存在哪些困難。”
“晉江市委市政府按習近平在調研中提出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積極培育了一批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舉辦各類博覽會,開通晉江企業網等,還致力各類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先后建成創意創業創新園、高??平虉@等5大創新載體。有這些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原先小個子的民營企業,就能長得更高,長得更快。”談起晉江經濟的發展變化,老陳深有感觸。
總結“晉江經驗”15年來,晉江人民按照習近平提出的“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系”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走出了一條全面發展之路。至2016年,晉江連續23年居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第一位、第16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市)前十行列。(福建日報記者吳毓健 林侃 方煒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