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時任福建省省長)深入武平縣調研林改工作,與當地林農親切交談。(資料圖片)
福建山多、林多、樹多,森林覆蓋率已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2002年5月,黃建興剛擔任省林業廳廳長,時任省長習近平就專門找他談話。
“當時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加快林業體制改革。”習近平的話,黃建興至今難忘:“他說,‘我們干林業,很多人只見林,不見人。但林是人種出來的,人對林的關注、感受、利益關聯卻往往被忽略。你們要抓緊做好調研,盡快開展工作’。”
山林承包到戶,這在當時還沒有先例。“習省長給我們提的要求是既要慎而又慎,又要積極推進。他說,‘為官一任,我們必須考慮老百姓的訴求和期盼,就要不怕冒險,但要試點逐步推進’。”
試點,選擇了林改先行一步的武平縣。
據黃建興回憶,當時武平在進行更換舊林權證時,由于“權屬不清,邊界不明”的歷史問題,導致換證工作進行不下去,糾紛不斷。
破解困局,唯有改革。2001年,武平在兩個村進行試點。針對“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誰分”這個最棘手的問題,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萬安鄉捷文村提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思路,把所有集體山林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原則落實到戶。當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領到了全國第一本新版林權證。
此后,武平在全縣17個鄉鎮各選一兩個村進行試點,開啟集體林權“分山到戶、家庭承包”的新路。2002年4月,縣委縣政府成立林改領導小組,并制定《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從30多個村到200多個村,隨著改革推開,問題也在增多,比如這個村山場幾十塊,地塊怎么分,歷史上的所有權難以界定;有的干部認識不到位,方法欠科學,分山的程序不到位,這讓群眾意見很大,認為“分得不公平”。
這一年,涉及林改的上訪增多,愈發讓縣委縣政府頭疼。
在改革最關鍵的時候,習近平到武平縣調研農業農村工作。
2002年6月20日晚,在下榻的賓館,嚴金靜懷著忐忑的心情向習近平匯報工作。他回憶道,當時匯報的內容,主要包括武平縣正在推進的一系列改革事項,林改只是其中一點。聽完匯報,習近平特別把林改“拎”出來,語重心長地說:“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第二天,習近平親自到點上察看。“林怎么分,老百姓有什么意見,他看得很細,也問得很細。”嚴金靜回憶說。
通過調研,習近平充分肯定了該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并作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調研結束后,7月初,武平縣便召開全縣改革動員大會,全力推進林改。
2003年4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充分總結武平等地經驗基礎上,出臺了《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旨在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當年6月9日,人民日報駐福建記者經過深入調查,以《林權分到戶,小康上了路》為題,報道福建林改激發林農活力,帶來勃勃生機。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把“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作為文件的核心內容,林改上升為國家決策。林改星火,迅疾成燎原之勢。林改也被認為是繼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
2012年3月7日,已到中央任職的習近平,在看望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福建代表團代表時,對武平林改予以充分肯定。他說:“我在福建工作時就著手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多年來,在全省干部群眾不懈努力下,這項改革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福建日報記者 吳毓健 林侃 方煒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