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特殊讓她始終與周遭的同學格格不入,繼而引來同學的霸凌。因為是聽覺有障礙給班級合唱帶來很大的不協調,所以很多同學對西宮硝子都有意見,處處的針對她。在以往看到的女主被欺負都有一個帥氣的王子來解救她,而這部電影當中卻是逆轉的。反而是作為男主的石田將也,總是帶頭欺負西宮硝子。班上同學對女主的霸凌也從冷暴力,升級為語言上的嘲笑,進而擴大身體上的欺負。最后,忍受不了的西宮硝子轉學了。同時,西宮硝子被迫轉學的原因也在學校被傳開了。
而石田將也作為對主要西宮硝子的主要施暴者之一,因為校園欺凌的事件受到了其他人的孤立和欺負。在學校將也的境遇也遭遇了大反轉:平時他欺負別人,今天被人欺負。他從一個施暴者,變成了一個受害者。在同樣的遭遇切身體會之后,他才感受到之前硝子的心情和對她的的愧疚。
然后五年過去了,兩人在不同的環境各自成長,各自救贖。一直飽受煎熬的石田,因為這段青春里的「黑歷史」導致他逐漸患上了社交恐懼癥。原本他計劃以“救贖式自殺”的方式來贖罪,直到重遇西宮硝子。兩人再次相遇,在經歷了青春的陣痛之后。彼此都已經變得更加成熟學會接納別人,也學會與自己和解。
作為《你的名字》后又一部現象級動畫電影,畫風同屬清新唯美,兩部影片不可避免地會被放在一起較量。不可否認的是,從影片制作層面來說,兩者唯美的畫風、細膩的情感以及對細節的用心雕琢,都的確堪稱動畫電影的品質標桿。
但在小編看來,除了在畫風上都追求極致維美之外,在影片風格和主題內容乃至畫面表現力上,二者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如果說《你的名字》是一幕充滿奇幻感的現代都市童話,而《聲之形》卻是用唯美的畫風掩蓋了讓人心驚的社會現實。相較于《你的名字》中架空現實的設定相比,《聲之形》的設定、劇情更加寫實。無論是硝子患有聽覺障礙的角色設定,還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期情緒,《聲之形》都更加貼近觀眾的現實生活。每個人都能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此外,《你的名字?!犯鼈戎赜谇楦?,強調關系的羈絆;而《聲之形》則更側重人物的內心世界,探討一種“無聲”的溝通方式,也更關照當下社會。影片的日文片名是《聲の形》。但是“聲”沒有用日語中常用的漢字“聲”,而是用了這個由“聲”、“耳”、“殳“(一種可打擊樂器的器物)”組成的「聲」字。原著作者正是希望用這個字表達“傳達心意的方法不一定只有聲音”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