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伴奏凸顯濃濃蒙古風情
張惠春蒙古情歌混搭非洲鼓
昨晚,臺灣卑南族歌手張惠春以Bossa Nova的音樂風格編曲演繹了一首蒙古民歌《烏蘭巴托的夜》,三種不同風格元素融合在一起,讓這首被無數歌手翻唱過的經典歌曲煥發出了新的魅力,也讓大家看到在天籟之聲舞臺上的張惠春不斷嘗試、挑戰,在音樂道路上一路前行。
《烏蘭巴托的夜》是一首蒙古國歌曲,因曲調優美、曾被譚維維、左小祖咒、降央卓瑪、杭蓋樂隊等多位國內知名藝人改編及演唱。面對這首已被大家熟知的歌曲,張惠春一開始也是充滿了猶豫,如果改編變化不大的話,完全突出不了自己的特色及創意,在改編過程中,張惠春和天籟之聲音樂團隊幾度差點放棄這首歌。但生性倔強的張惠春卻仍堅持用這首歌,她說這首自己選擇的歌曲,當初就是希望賦予它新的生命,才極力推薦來進行改編的,如果輕易放棄,不是自己做音樂的態度。張惠春與音樂團隊嘗試了不同音樂風格,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直到大家決定嘗試高反差音樂風格進行融合。張惠春一直很喜歡源自巴西的Bossa Nova音樂,這是一種結構復雜、樂器音階和弦變化莫測的新派爵士樂,簡潔輕快卻又富裕節奏感。當張惠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團隊的時候,大家也被她富于挑戰的想法所感染,合力一起改編創作了Bossa Nova版的《烏蘭巴托的夜》,不僅加入了蒙古傳統樂器馬頭琴和非洲鼓,張惠春更以其臺灣卑南族特有的唱腔融入這首混搭歌曲,展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動。正是張惠春要做不一樣音樂的堅持,才得以讓這首歌曲在天籟之聲的舞臺上感動了無數的人,極富創意的編曲在張惠春幾近完美的歌聲中展現出新的活力,也讓大家看到了她在這個舞臺上一路前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