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入駐我們‘創業樹’的創業團隊。”陳宏賢指著墻上的企業名牌向前來調研的思明區人大代表們介紹道。然后,這個來自創業樹眾創空間的年輕人話鋒一轉,“其實這上面的很多企業已經消失了,可以說,在每一個眾創空間里,每天都在上演著‘九十九死一生’的殘酷淘汰。”
一番話引發了代表們的思考。思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董仁生接過話,“所以我們政府的服務體系要繼續加強,為眾創空間的創業者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
這是日前思明區人大科教僑臺工委委員前往軟件園二期調研眾創空間發生的一幕。4月19日,思明區人大常委會組織科教僑臺工委委員對思明區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情況進行視察,副區長佟穎陪同。
視察人員一行來到軟件園二期,先后走訪了大拇哥、騰訊廈門創業基地、創業樹等3家眾創空間,實地考察眾創空間建設與管理情況,聽取創客的創業故事。在隨后召開的座談會上,思明區科信局局長葉加河向代表們介紹了思明區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情況,將眾創空間運營、雙創工作推進、政策扶持、產業對接、投融資機制、人才引進等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向視察人員娓娓道來。
近年來,思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眾創空間的發展,積極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通過完善落實優惠政策、健全公共服務體系、鼓勵創新創業、加強用工保障等舉措,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打造經濟發展引擎。
據介紹,思明區轄內目前已擁有國家級眾創空間7家、省級眾創空間11家、市級眾創空間76家,場地面積超過9.1萬平方米,創業團隊數428個,創業人數3442人。已確定三批區級眾創空間共26家,納入常態化的管理和服務。
聽取完匯報后,視察人員各抒己見,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現場氣氛十分熱烈。佟穎認為思明區眾創空間的建設和管理呈現健康、積極的態勢,她十分看好思明區眾創空間的發展前景。
最后,董仁生指出,對于思明區眾創空間的發展與管理所取得的成效要充分肯定,也要正視目前發展的不足;要加大政府對眾創空間的支持力度,在全社會營造人人創業、敢為人先的創業氛圍。要堅持走出去戰略,努力向他人學習、向先進地區學習、向實踐學習。
代表聲音
思明區科教僑臺工委委員蘇鳴:
總體而言,思明區眾創空間做得很好,但也要正視它的局限性,這個局限性主要來自于思明區的產業結構。思明區的服務業占到了很大的比重,我們的創客基本集中在服務業,大多是“互聯網+”的模式。在外地,尤其是工業大省,眾創空間和制造業的結合日趨緊密。個人認為,像醫藥制造這種產業縱向型的,能對制造業產業鏈做強、做延伸的專門性的眾創空間應該關注。
思明區科教僑臺工委委員李翠華:
思明區在眾創空間建設上取得很大成效。在調研第一個眾創空間時,我關注到他們在營銷、服務上的成果,但在內容創新上并未看到太多的亮點。作為一個文化創意型的眾創空間,在內容和技術創新上還是要形成自己的核心優勢。事實上,我認為每一個眾創空間都應該結合自己定位,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核心優勢。
思明區科教僑臺工委委員黃毓斌:
通過調研,我感受到思明區眾創空間的建設是非常有成效的,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它已經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化、科學化、規范化的發展態勢,具備了非常好的基礎。在眾創空間的建設過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我建議,今后在“亮點”和“重點”兩個點上政府要繼續加強引導。從“亮點”上來講,就是發展更多的亮點企業、名牌企業;從“重點”來講,就是要加強對一些重點行業的引導,比如生物制藥、醫療大數據等。
思明區科教僑臺工委委員張雅坤:
在發展眾創空間上,思明區的基礎和優勢都十分明顯。但我也關注到區內創客向外遷徙的現象。如何把這些優秀的企業留在思明,如何吸引更多優秀創客來到思明,是思明區發展眾創空間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記者林愛玲 通訊員周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