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統計數據一出爐,總是有不少市民感覺到,自己的收入“被增長”或者拖后腿了,也有人覺得房價明明漲了,數據卻是“下降”,是數據被美化嗎?昨天是“中國統計開放日”,來聽聽統計人員為我們解剖這些統計數據。
GDP:看似高大上,其實接地氣
很多人一看到統計數據中的GDP一項就會跳過,為啥?覺得它太“高大上”,跟自己沒啥關系。
其實不然。GDP被譽為“經濟的晴雨表”,只有經濟增長了,個人的錢包才會越來越鼓,包括你的工資、你的退休養老金、投資等等,都會跟著GDP往前跑。GDP增長了,還會增加就業崗位。
70城房價:“被降價”是個錯覺
“房價明明漲得那么兇,怎么數字卻在降價?”每個月,準時公布的全國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指數,都會引來不少廈門市民和網友的熱議。
先來看看數字從哪里來的。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數據,直接采用房地產管理部門的網簽數據;二手住宅的數據,按照房地產經紀機構上報、房地產管理部門提供、調查員實地采價相結合的方式收集的。
至于“被降價”的原因,除了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以外,很重要一點是,目前很多開發商采用分批多次推出新房源,地理位置上往往是“前差后好”,在“剔除了不可比的價格影響”后,漲幅就低于人們的感受。
CPI:采價員“蹲守”收集數據
CPI這個數字市民很喜歡,上個月物價漲沒漲,漲得兇不兇,看它就夠了。
但你知道CPI是怎么出爐的嗎?在統計專家眼中,它就是個大籃子,里面裝滿衣食住行用,不僅有大蒜、豆、生姜和土豆,還有理發、旅游、教育服務、租房等服務,總共有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涉及上萬種具體商品。
接下來,統計部門會派采價員到固定的采價點去“蹲守”,全國有6.3萬余家采價點,包括了食雜店、超市、菜市場、專賣店、商場等等,這些采價員“定時、定點、定人”去收集價格,然后由統計部門匯總計算得出。
對于時下火熱的電商銷售,CPI目前還沒有將其納入采價范圍,在廈門,僅有網售飛機票采價。不過,國家正在各地試點,預計明年開始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網購”元素參與。
很多市民覺得疑惑,為啥買東西時貴了很多,CPI漲幅卻不高呢?這主要是個人承受能力、個體與總體、對比時間、地區、限時與滯后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所以“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CPI”。
居民收入:16萬戶家庭要記“日記賬 ”
說到居民收入,市民又是一把辛酸淚,每次對照統計數據,又覺得自己收入拖后腿了。
居民收入是挨家挨戶去統計嗎?不是,從2012年年底開始,統計部門就在全國統一選取了16萬戶城鄉居民家庭直接調查,這些家庭要記“日記賬”。千萬別以為這很麻煩,這些家庭戶早已用上了數據采集平臺,用手機、平板電腦就能隨時記賬。
收入“被增長”其實是錯覺。因為很多人把收入等同于工資,但其實工資只是收入的一部分;而且調查戶中包含高中低收入層級家庭,高收入家庭的“貢獻”很大,低收入家庭貢獻小,就會導致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水平低于這個平均數。
同樣感覺拖后腿的還有平均工資,很多人覺得拿到手的沒那么多,這不僅因為工資被平均了,而且是稅前工資,跟實際到手的錢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