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農村來的你,想在廈門找到家的感覺,那不妨去海滄青礁慈濟東宮對面的院前社走走,在那里,你會感受到“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
昨日上午,前來廈門海滄參加2015年(首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媒體論壇的眾多兩岸媒體“大咖”,把海滄“走了個透透”。
從供奉兩岸民眾共同信仰保生大帝的慈濟東宮,到閩臺生態文化村院前社,再到中國第一個全自動化碼頭遠海碼頭,再到廈門市信息化館,這些媒體“大咖”們感受著海滄這個兩岸文化交流前沿陣地的文化氣息、交流氣息和科技氣息。
兩岸文化交流在海滄不斷生根壯大,臺灣旺報社社長黃清龍頗為感慨。
黃清龍說,在海滄他看見了很多臺灣的影子,感受到了海滄發展過程中的文化,“跟臺灣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在院前社,看見年輕人從城市回歸到農村,一起發展農村。黃清龍想起了臺灣的新農村運動,這項運動推動了農村的轉型與社區化發展,也吸引農村的年輕人回到農村。黃清龍說,院前社給他的感覺非常熟悉,跟臺灣的農村非常像,從建筑到村貌,一樣的風格。
黃清龍說,海滄跟臺灣有很多交流,海滄有很多可以汲取臺灣的經驗。
黃清龍很肯定院前社的發展模式,“我覺得對廈門來講,這個模式很重要,做得好可以推廣,還是一個比較開拓的做法,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不單為這個地方來做的,應該是可以復制的,可以研究出一些標準化的流程”。
在感受了海滄的文化底蘊與現代科技的魅力后,黃清龍說,海滄擁有這么濃厚的兩岸文化交流氛圍和底蘊,是因為海滄的氣候、飲食起居等生活方面跟臺灣幾乎沒區別,兩岸民眾在交流過程中很容易回歸到“一家人”的感覺。而海滄之所以能夠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主要是海滄能夠體現出兩岸在生活上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