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這個此前對許多人來說比較陌生的詞,“闖”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8項重點任務,草根創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在廈門,大大小小的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加起來近800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初創型企業。濃厚的互聯網氛圍,使互聯網成為廈門創客的“星空”,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在廈設立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
“愛特加速器”內,許曉鋒(圖右)和同事優化更新自己獨立開發的App項目。(記者 /張奇輝 攝)
愛特加速器,廈門眾創空間“樣本”
1993年出生的許曉鋒,大三那年就休學了。喜歡搗鼓代碼的他,成了名“創客”。去年,許曉鋒獨立開發的英語學習App“貝殼單詞”獲得豌豆莢設計獎。截至目前,上線半年多的“貝殼單詞”已積累了逾20萬用戶,去年底還拿到了50萬元的“種子輪”投資。
貝殼單詞的發展,離不開愛特加速器的推動。成立于去年12月的愛特加速器,堪稱廈門眾創空間的“樣本”。其主要復制美國硅谷的孵化器運作方式,為初創企業提供辦公場所、啟動資金、導師輔導、行業資源、企業開辦服務以及投融資對接,幫助早期創業團隊快速成長,提升創業及投資的成功率。
吸納創業團隊,為創客提供“拐杖”
“簡單理解,愛特加速器就像一所學校。”愛特加速器工作人員王建明說,“有好創意的團隊可以報名加入,通過學校的入學考試后進入學校學習,在這里你可以結交志同道合的伙伴,獲得導師的幫助。”王建明介紹說,愛特加速器的“孵化期”為半年,今年6月,包括貝殼單詞在內的一批創業團隊就將畢業。“屆時,各個團隊會有個‘路演’,這有點像畢業論文答辯,而臺下坐的將是業內大佬。”
截至目前,愛特加速器共有15個創業團隊,他們當中,有家政阿姨,有大學生,也有老外。王建明說,現在730平方米場地已不夠用,前不久已租下另一處近1000平方米的場地,能再吸納十多個團隊。
互聯網三大巨頭,聚廈搭平臺
除了愛特加速器,我市還有騰訊(廈門)創業基地、百度開發者創業中心等一批市場化的眾創空間,這些眾創空間為創客提供場地、技術和推廣等多方面的服務。其中,騰訊(廈門)創業基地已有6個項目入圍騰訊公司的“雙百計劃”。另據記者了解,阿里“百川計劃”也已確認入廈,預計4月份可啟動團隊入駐,屆時愛特創業加速器將作為阿里百川的運營方。
互聯網巨頭紛紛在廈設立眾創空間,和廈門濃厚的互聯網氛圍不無關聯。愛特咖啡創始人姚錦程就認為,“與一線城市相比,廈門創業成本更低,而且環境單純,能更踏實地創業。”
【名詞】
創客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創客是一群新人類,堅守創新,樂于分享。簡單地說,就是玩創新的一群人。
眾創空間
眾創空間是順應創新2.0時代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趨勢,把握互聯網環境下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
【觀點】
通過社會力量 助力創客發展
與北京、深圳等地相比,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依然處于起步階段。“首要的,還是錢的問題。”騰訊(廈門)創業基地總經理胡文生在和創客接觸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創客有好的點子,卻面臨融資難。
業內人士建議,政府可通過舉辦創業投資論壇等方式,推動一批成功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基金公司等來廈,為創業者和投資者提供有效的溝通渠道;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營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記者 林露虹 實習生 楊鳳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