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洲大橋西側橋頭處,十幾棟臨海寫字樓鱗次櫛比,智慧家居、數字科技、信息技術、新媒體等一批新興產業落地于此——這里是廈門科學城核心區,也是同安新城最大的產業園區銀城智谷所在。
在改革開放45年的進程中,廈門科學城很年輕,它從2021年開始謀劃布局,到今年7月科學城Ⅰ號孵化器正式交付投用,前后不過兩年多的時間。而年輕,也代表著活力、未來和無限的可能性。
這兩年多的時間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和廈門搶抓科技創新發展機遇的有利契機,一批科研成果在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內落地轉化,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項目迅速孕育。
基本建成的廈門科學城核心區。(廈門日報記者 許秋珩 攝)
一間“大通鋪”
爭分奪秒招引項目
位于銀城智谷C9棟的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是一棟38層的超高層寫字樓,大樓里辦公設施齊備,共享會議室可以滿足不同規模企業的需求,完善的硬件解決了企業發展初期的瑣事牽絆,也讓創業團隊可以心無旁騖地搞研發、謀創新。
但實際上,就在兩年前,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的辦公條件遠沒有這樣優越。“那時候就像一間‘大通鋪’,落地項目的管理層和研發人員都擠在一間沒有隔間的幾十平方米房間辦公。”在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成果轉化基地副總經理張鐘丹看來,通宵達旦、爭分奪秒,正是企業初創期最艱苦的時候。
“出差跑項目、騎著共享單車在周邊企業做調研,是大家每天的工作常態,幾乎沒有周末。”張鐘丹告訴記者,Ⅰ號孵化器的整個團隊很清楚,時間不等人,科研成果轉化的窗口期很短,全國各地對高科技項目都是“求賢若渴”。
也是在那個時候,Ⅰ號孵化器的第一個研究院——廈門藍威可靠性系統工程研究院落地了。孵化器嫁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研成果和專家團隊,開始了可靠性研究的廈門應用。
“對于大型工業企業來說,系統的可靠性至關重要,研究院落地科學城相當于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專家資源同步嫁接了。”中關村大學科技園聯盟成果轉化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企業的系統到北航申請可靠性檢測,往往要排隊半年時間,研究院落地科學城后,本地企業的檢測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包括寧德時代、雙瑞風電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和廈門藍威可靠性系統工程研究院建立了業務關系。
一棟寫字樓
科創項目加速落地
今年7月,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正式交付,項目成果轉化和高科技企業落地的空間更大了。
在Ⅰ號孵化器35樓辦公室內,楊穩勇正在協調野茶啤的市場鋪貨,作為哈時代農業科技項目負責人,他的“智慧農業駕駛艙”項目在同安區蓮花鎮開展得很順利。將高山茶與啤酒精釀工藝相結合,這樣的新品剛上市,就獲得了市場和資本的青睞。
“其實新品的研發不是拍腦袋,而是基于大數據的分析。”楊穩勇介紹,農業新品的研發方向依賴于地方的農業資源和市場需求。“智慧農業駕駛艙”就像地方農業經濟的中控大腦,一方面分析農產品的基因圖譜,另一方面比對全球的農業深加工產品,最終劃定一個相對科學的產品研發方向,“農業科技項目與土地和農民緊密相關,產品研發的科學性直接影響到村民的收益。”
背靠科學城的科研資源優勢,也讓哈時代在數字農業的發展上更專業。據介紹,目前企業已經和江南大學、西南大學接洽合作,計劃在廈門科學城內設立農業科技研發實驗室,在育苗育種、基因圖譜和土壤修復治理上開展合作,讓數字賦能鄉村振興更具象化。
同樣在Ⅰ號孵化器內,張銘耀和他的思拓??萍及蜒邪l重點鎖定在機器人上。企業的研發團隊里既有哈佛博士,也有行業頭部企業的技術精英,他們的第一個研發產品——高精度巡檢機器人計劃明年正式發布。
“我們今年9月才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一項科技成果的孵化。”在張銘耀看來,廈門科學城內的科技創新氛圍是像思拓睿這樣以研發為主的企業最需要的,“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孵化器還在成果轉化應用和資本對接上給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內的科創項目迅速孕育,從一個側面展現出廈門加快推進發展動能轉換,實施科技創新引領的成效。目前,科學城Ⅰ號孵化器已簽約2所高校的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落地掛牌5所“雙一流”高校成果轉化驛站,簽約入駐項目達63個。
一場“千萬級”賽事
科技創新再添動能
改革開放45年,廈門經濟特區的工業經濟走過了從“加工”到“制造”再到“創造”的歷程。如今,廈門科學城正向著未來產業培育地、原始創新策源地的目標邁進,不久前科學城舉辦的一場“千萬級”賽事,進一步豐富了廈門科技創新的項目庫。
上月底,首屆“蘇頌杯”未來產業技術創新賽在廈門科學城舉辦,這場賽事的總獎金高達1550萬元。重獎的背后,是廈門以科學城為載體布局未來產業的信心與決心。
“希望通過比賽篩選優質項目,并落地在科學城,為廈門的未來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持續的動能。”張鐘丹介紹,本屆賽事,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科研團隊將他們在未來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健康、第三代半導體、前沿戰略材料等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帶到廈門。決賽現場展示的光電微流控操作、無人機滅火導彈、碳納米膜、超高溫不燃面料等,更是代表著國內相關領域的頂尖水平。
經過角逐,30個項目在總決賽上獲獎。廈門市也在決賽現場向參賽的項目團隊發出邀約,邀請大家共同參與廈門科學城建設,成為廈門的“城市合伙人”。不到半個月時間,8個總決賽獲獎項目已經完成了簽約入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如今,科技創新的浪潮,正在廈門灣奔涌??萍紕撔逻@一“關鍵變量”正在廈門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廈門日報記者 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