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5時許,載著新鮮海味的“閩龍漁運60858”漁船返航靠岸,工人冒雨將一筐筐魷魚、目魚、剝皮魚、帶魚、石斑魚等海鮮搬上岸,岸上等候多時的貨車立即裝車離開漁港。
自8月16日12時以來,伏季休漁全面結束已經一周多,隨著大小漁船的返航,高崎漁港也跟著熱鬧了起來。截至昨日,已有24艘漁船陸續靠港,約50萬公斤各種海鮮從這里第一時間運往市場,市民的餐桌也迎來了真正的鮮活海產品。
“這是我們第三趟返航了,這趟收到的各種海鮮共有五六萬斤,算是滿載而歸吧。”鮮之源水產產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云良一邊統計著各種海鮮的數量,一邊介紹道。“我們有六條廈門籍收鮮船,開漁以來都沒有停歇,一條船往返一趟大概是48個小時,確保各種海鮮能夠快速送往市民的餐桌,豐富市民的‘菜籃子’。”
“和去年同期相比,今年靠港的漁船明顯增多,上岸的漁獲物總量也翻了一番。”廈門市海洋發展局高崎漁港監督長周立強介紹道,經過三個半月的休養生息,海洋漁業資源得到補充,很多漁船收獲頗豐。
以前,為節省油費,廈門的漁船習慣在漳州港口卸貨,再用車輛把海鮮運回廈門。而我市剛剛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都市漁業升級的若干措施》對專業合作社運輸費的補助,也吸引著更多漁船靠泊高崎漁港卸貨。
根據新措施,廈門漁民專業合作社自捕(或收購)漁獲到高崎漁港定點上岸并賦碼銷售的,每噸可享受不超過300元的補助,年度補助總額不超過300萬元。朱云良的合作社有社員100多人,以廈門和漳州兩地為主。他說,有了補助措施,會有更多漁船選擇靠泊高崎漁港,“廈門市民就可以更快嘗到海鮮了。”
開漁一周多,市場上的海鮮品種明顯多了起來。不過價格變化并不大。夏商國際水產交易中心副經理呂東志表示,市場每天海鮮交易量約400噸左右,總體上價格沒有明顯波動,僅有個別品種價格出現下跌。(記者 吳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