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區路上的車輛開始多了起來,對比更為明顯的是工業園區——在確保防控到位的情況下,這里的車流和人流增多得更為迅速。
作為廈門市落實推進“跨島發展”戰略的主戰場之一,翔安區委區政府結合轄區特點,在嚴格落實省、市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加大扶持力度,推出“暖企12條”幫扶措施,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經營企業復工復產。目前,翔安區規上工業企業(含火炬)共329家,截至昨日,復工290家,復工率達88.15%,累計復工人數60115人;重點農業企業復工率100%,省重點項目復工率超過82%,位居全市第一。
在這些企業的名單中,就包括醫療物資生產企業——有的在一周之前剛剛落地翔安,已經緊鑼密鼓地要開始運轉;有的啟動了全新的口罩生產線項目,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不管是已投產還是將投產的企業,翔安區各級各部門都開設“綠色通道”全力支持,一方面布局發展醫療衛生裝備制造產業,同時鼓勵支持具備條件的本地企業轉產,為醫療物資生產企業一路護航,從戰略層面上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物資支持。
【新進企業落地】
不到24小時拿執照各部門依法依規護航
2月15日晚上,翔安區的企業名錄上多了這樣一家:聯和東浩(廈門)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醫療物資。而在24小時之前,這個項目公司所屬的母公司廈門聯和建物集團,還沒有下定決心要把廠址選在翔安。
區工信局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劉藝兵回憶,14日,經區領導聯系牽線后,選廠址的任務落在了區工信局,局領導帶頭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這種廠房的層高、水電、荷載都有明確的要求,要能夠對得上。”劉藝兵說,時間不等人,小組根據此前摸排留存的數據庫,立刻篩選出了三個廠址作為備選。
當天晚上,劉藝兵和廈門聯和建物集團副總經理高峰第一次碰了面,隨后一起走訪了三處備選的廠房。“時間太晚了,我們專門聯系上房東,請他來開門。”劉藝兵說,根據要求,當晚就敲定了海翔工貿城廠房作為口罩生產車間。
“要求是十萬級凈化車間,隔天早晨我們又去走了一遍,現場確認細節。”高峰說,廠址敲定之后,進入營業執照的申領環節,“我記得那天是星期六,晚上8點多,區工信局工作人員加班為我們進行網上資料報送。”翔安區工信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依照相關法規,大力協調,主動服務、一路護航——距廠房選址當時還不到24小時,企業就拿到了執照。
高峰說,不只是選址,還有口罩生產設備采購等其他協調事項,翔安區委區政府全力以赴促成此次醫療物資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截至目前,企業所需要的廠房及配套已基本騰空。“我們已完成生產設備采購工作,生產線所需的普工和技工也已配備到位。”高峰告訴記者,設備將于近日抵達,安裝和調試完成后,就正式投入生產。
【現有企業轉型】
相關部門主動助力口罩生產線將啟動
廈門延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延江新材料”)位于翔安區(內厝)工業集中區后堤路666號的廠房內,設備最近進行了改造,這里要生產口罩的核心組成材料:熔噴無紡布。
延江新材料最近通過技術設備改造,特別啟動了熔噴無紡布生產。“我們原來就有生產,但只是作為衛生巾、紙尿褲面層的配套產品,這次改造,計劃生產出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醫療物資材料。”公司相關負責人鄧宗彪介紹,公司正在開發測試,爭取早日生產出醫用口罩熔噴無紡布。他還說,項目進展能夠如此順利,得益于翔安各級各部門從技術、流程、審批等各環節都全力支持。他還提到,目前該公司還在抓緊改造其他設備,全力推進無帶子及鼻夾的口罩片和醫用口罩產業鏈形成,“期待項目能夠盡早投產。”
而另一家主要從事聚乙烯發泡包裝材料、紙質包裝材料和各種塑膠制品的制造及銷售的廈門美塑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塑工貿”),則積極響應翔安區委區政府的號召,2月初就主動組建口罩生產項目。
據了解,美塑工貿新建的生產線主要生產民用、醫用一次性口罩,口罩生產所需原材料采購已全面展開,并將陸續到位,預計于3月中上旬投入生產。
【記者觀察】
“三力”助推化危為機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企業有關負責人提到,除了翔安區各部門積極主動對接的態度打動了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看到了轄區內有其他企業能夠供給原材料——這也就意味著,這家新企業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產業鏈中的一環。在疫情的危機之中,翔安區委區政府繪制的關于醫療物資生產產業鏈的藍圖,在現實中已初具雛形。
這事實上是一個完整的推進過程:從危中見機,到化危為機,最后進行籌謀布局。疫情當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做出如此決斷,翔安區展現出了“三力”。
危中見機,是精準的判斷力。1月29日召開的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指出:“各地要迅速組織醫用防護服、口罩、醫用護目鏡、負壓救護車、相關藥品等生產企業復工復產,研究實施稅收、金融等支持政策。”翔安區及時響應,就說明及時精準判斷,捕捉到了這個機會。
化危為機,則是高效的行動力。捕捉到機會,不代表就能成事。連日來,翔安區領導分為27路,馬不停蹄地走訪企業,開通“法律服務直通車”,為企業排憂解難。該區要求各級各部門,要開展上門送政策、送服務,切實發揮服務指導作用,按照能早則早、能快則快原則,直插企業現場;同時,為企業服務還要有“干貨”、有“實招”,一業一策、一企一策、一難一策地進行精準幫扶解決——企業確實很難不為這樣的誠意所打動。
籌謀布局,是敏銳的洞察力。翔安區提出對醫療物資生產企業,要創造條件“新建一批”,更要加大扶持“轉產一批”,事實上就是根據企業的不同條件進行推動,最終形成一條全要素產業鏈,形成規模優勢,最終對企業形成更強的吸引力。(記者 邵凌豐 通訊員 蔡江沈 洪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