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廈門商報報道 “聽說鼓浪嶼上,外國人的房子多?!边@是許多游客對鼓浪嶼的印象。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簡單,今天我們將為大家介紹西方文化影響下的鼓浪嶼早期建設遺存。
鴉片戰爭之后,外來文化在鼓浪嶼強勢傳播,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外交人員、教會、商業企業機構聚集在鼓浪嶼,帶來不同地方的文化。當時留存下來的領事館建筑、公館和住宅、宗教設施、文教和醫療設施、早期洋行設施,以及早期西方人住區設施,都反映了當時西方文明通過政治統治、宗教信仰、教育文化、經濟貿易以及生活模式的示范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播,對當地傳統的文化施以影響。
這一時期的遺存,包括日本領事館,英國領事公館、倫敦差會住宅、歸正教會住宅、匯豐銀行公館、山雅谷牧師宅、吳添丁閣、協和禮拜堂、毓德女學堂、救世醫院及醫院碼頭、和記洋行貨倉遺址等等。
經過鴉片戰爭后幾十年的發展,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鼓浪嶼以外國人為主的近代化公共社區已經基本形成,小島也成為當時容納各國文化最為密集的地理單元。這時的鼓浪嶼,不僅有領事館、洋行、教堂、醫院、學校建筑,同時社區生活的配套設施如商業設施、俱樂部、球場等也逐漸建立起來,如今鮮有人至的田尾路“萬國俱樂部”,當年便是專供洋人及高級買辦娛樂交際的場所。此外,島上幾個制高點也分別設有午炮、升旗山等信號設施,時至今日,它們都是鼓浪嶼申遺的珍貴核心要素。(記者龔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