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菜外賣“短板”在哪?
消費者不放心
對于OTO凈菜外送,衛生問題和菜品質量是一大難題。因為消費者在網上無法直觀判斷,就難以放心下單。
法規監管不明確
OTO凈菜外送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目前,法律法規尚未對這一塊有明確的規定。政府部門“有形的手”對于OTO凈菜外送的監管有夠不著的地方。
晚上下班回家,想親自下廚為家人做頓晚餐,但一想到要去菜市場買菜,買回來還要經過洗菜、切菜等工序,頭都大了!您是否也有過這方面的煩惱?近期,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鷺島悄然興起:消費者在網上下訂單,回到家,洗好、切好、配好的半成品凈菜,連同蔥姜蒜等輔料就會按時送上門,只需下鍋炒熟就可以了,半小時內炒熟一桌菜,簡單省事。業內人士稱,這是“互聯網+餐飲”市場的又一次細分。
記者登錄一家廈門本地的OTO(線上到線下)凈菜外送商的網站發現,這家公司外送的菜品分為葷菜、素菜、湯類等三類,品種有80多種,價格從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單品最高價不到30元。以一道黑胡椒牛肉為例,商品總質量為360g,網購價為22元,主菜包括牛肉粒,杏鮑菇,菜椒,洋蔥等切好的菜,配料有黑椒汁,蠔油,黑胡椒等,所有的菜品搭配好,包裝在一個便當盒大小的盒子內。
消費者可通過電腦或手機微信下訂單,在網上支付,就可以在家等待外送員送貨上門,這家公司還跟“鳥箱”合作,消費者也可以打開小區內的“鳥箱”自提。不過,目前,這家公司的業務范圍僅限島內。
洗好、切好、配好的半成品凈菜送到家后,還需要開火下鍋,把菜炒熟,如果不熟悉烹飪方法,還可以上網查詢菜譜。
業內人士稱,這一商業模式其實是對“互聯網+餐飲”市場的一個細分,抓住了用戶的痛點,滿足了既想在家做飯,又不想買菜、洗菜、切菜的群體的需求。“很多已經成家的上班族,他們白天在外奔波,下班后回到家后,天都黑了,如果想在家做飯的話,還得去菜市場或超市買菜,買回來還得洗菜、切菜,時間都花了大半天,肚子早就餓了,所以,有的人寧愿多花點錢,直接在網上買半成品凈菜,用自己家的油和鍋來炒,既省時省事,又不失在家做飯的溫馨。”
【調查】
市場仍在培育 廈門商家不超過5家
事實上,在廈門的一些大型超市,很早就有專門的區域,賣搭配好的半成品凈菜,但是,據了解,銷量并不是很樂觀。業內人士說,此次,凈菜外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其市場前景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島內一家做OTO凈菜外送的商家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做這一塊業務才兩三個月,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公司員工有六七人,網上的注冊會員有兩三百人,平均每天的訂單只有十幾單,“規模和利潤都還不大”。而在廈門,做OTO凈菜的商家,不超過5家,其中有一家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OTO凈菜市場仍處于培育階段,大多數凈菜外送商還沒有打響自己的品牌,很多市民還不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尚未形成規模,成本暫時還降不下來,尤其是物流成本高企,所以,在起步階段的經營壓力會比較大。“商家可加大影響力度,同時,進一步完善服務,激發市場的潛在需求。”業內人士建議說,“如果用戶量多了,規模上去了,單一產品的成本就降低了,規模優勢也就出來了,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
部門監管 仍是真空地帶
對于OTO凈菜外送,衛生問題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菜品原料的來源是否正規,菜品洗得到底干不干凈,外送過程中會不會受到二次污染?這些問題,單憑肉眼判斷,無法得到答案。”市民郭先生說。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OTO凈菜外送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目前,法律法規尚未對這一塊有明確的規定。“外送的凈菜,既不是餐飲店的熟食產品,也不同于網絡訂餐,也不是預包裝食品,從形態上說,還是屬于生鮮農產品范圍。”相關負責人說,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銷售、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許可,但是,銷售食用農產品,不需要取得許可,“也就是說,OTO凈菜外送商,只需辦理商事登記,獲得營業執照即可營業。”
這也意味著,政府部門“有形的手”對于OTO凈菜外送的監管有夠不著的地方,外送的凈菜衛生與否,需要靠商家自律,不過,商家也要考慮到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只有保證衛生,才能保證品質,才能贏得市場。”業內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