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五大發展”理念,剛剛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了廈門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的目標,如何實現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智慧。
作為廈門的老牌制造業基地和著名文教區,集美在城市、產業、社會轉型中積極思考創新,把高校的“智能”資源和制造業的“產能”需求對接起來,激發出令人驚喜的創新活力和經濟動力。
昨天,第六屆集美區產學研科技合作項目成果對接會在廈門理工學院舉行,來自廈門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以及臺灣云林科技大學、“中華大學”、南臺科技大學的近50名專家,與轄區60余家企業的技術高管面對面接洽。
經過長期積累,集美形成了機械、電子、紡織、衛浴等百億產業鏈,面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企業普遍急需創新,而創新所需的最大資源——人才,恰恰是擁有華大、集大、廈門理工學院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集美區所具備的寶貴財富。為此,集美區積極“牽線搭橋”,并出臺一系列政策和優惠條件,促成校地、校企的“強強聯合”,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昨天的對接會現場共有23個產學研科技合作項目現場簽約,其中有不少項目與集美現有的機械、汽車制造等百億產業鏈直接相關,比如廈門理工學院與金龍汽車簽訂的“新能源整車控制器開發設計”產學研合作項目等。
作為促進轉型升級、推動“制造”向“智造”邁進的具體舉措,昨天,一個創新性、公共性、開放性、服務性與研究性相結合的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集美區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也正式在廈門理工學院揭牌成立。
據了解,集美區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總投資近4000萬元,由廈門理工學院、廈門美亞中敏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美亞柏科控股子公司)和廈門市拙雅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組建團隊具體運作平臺,今后將面向社會,提供工業設計、3D打印、模具加工、設計加工、人才培訓等服務,激發、釋放高校的創新能量,提升產業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