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兜水庫升級完成后,納入龍津溪水,水位提升后將淹沒圖中的棧橋。
長泰枋洋水利工程是廈門的第二條供水通道,從那里輸送來的龍津溪水,今后也將承擔廈門的供水任務。位于集美的廈門目前庫容量最大的石兜水庫,作為吸納龍津溪水的“中轉站”,正在為明年上半年廈門人飲到長泰原水做準備。
昨日是廈門市市政集團企業開放日,市民代表們參觀了石兜-坂頭水庫。記者獲悉,石兜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體已完成,輸水管工程改造也進入了尾聲,升級完畢后,石兜水庫的總庫容將由6143.0萬立方米增加至8700萬立方米,配合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工程,每年可向廈門增加供水約1.59億立方米。
石兜擴容蓄勢待發
石兜水庫的輸水管工程已進入尾聲,水管總長12625米,穿過324國道后,沿天水路,經新孫坂路,接至兌山水源泵站,而后再分流至集美大池和天馬水廠,目前只差天水路最后的200米工程還未完工。完工后,石兜水庫將與集美大池接通連成一體,輸水管日輸水能力可達69萬立方米。
另外,石兜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也已基本完工。該工程主要包括對石兜水庫大壩加高培厚、溢洪道改建以及新建輸水隧洞等項目,大壩加高培厚后,由53.86米加高到56.8米,正常蓄水位從49.26米抬高到54.26米,擴容至8700萬立方米,更有“底氣”向全市供水。目前,除險加固工程正在等待位于石兜水庫旁的許莊搬遷。許莊搬遷完成后,除險加固工程將在一個月內全部完工,并可開始納入龍津溪水。屆時,廈門市民將用上來自長泰的原水。
連通水源靈活引水
除了石兜水庫升級外,未來廈門境內的幾大水庫還將被長長的輸水通道串聯起來。以前,一些水庫由于蓄水量小,原水裝不下了只能往海里排;實現水庫間的連通后,水源就能更靈活調配,蓄不下的水調至更大的水庫儲存,更能保障供水安全。另外,還將對幾個水庫進行擴容,在汛期時把九龍江北溪的水引入廈門,并東調至翔安,以蓄補飲、引峰補枯。
此外,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水務集團還將重點投資建設汀溪水庫群至翔安原水輸水工程,長泰枋洋水利樞紐、石兜、蓮花、汀溪水庫水源連通工程,九龍江北溪擴容工程,讓廈門水源形成“兩江四庫”的格局,日供水能力達256萬噸。預計至2020年,除海滄水廠外,其他水廠均可實現雙水源供水。
相關鏈接
目前,廈門市幾大水廠日均總供水量超過百萬噸,原水還算夠用但本地水源較為貧乏。目前,廈門市城鎮生活飲用水水源工程有北溪引水、石兜-坂頭水庫、汀溪水庫群以及蓮花水庫和枋洋水利樞紐工程,常規水資源供水主要依靠九龍江北溪引水,占全市城鎮供水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