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的小翔,十分“痛恨”自己的名字,要求父母給自己改名,甚至一度產生厭學情緒。
小翔本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但是最近突然抑郁起來。告訴爸媽,他被同學起綽號了,“‘翔’是‘大便’的意思,你們不知道嗎?”小翔把委屈和怒氣撒在父母身上。班上的壞孩子們,用閩南話叫他“甲塞”(吃屎)。
名字成為了調皮同學嘲笑的內容,給自己的心理帶來了陰影和負擔。小翔要求父母給自己改名字,一定要把“翔”去掉。兒子的情緒波動,讓小翔媽媽無奈:“好好的‘翔’字,咋就成了‘屎’了呢?!”
事實上,“翔”在年輕人的網絡用語中被指代為“屎”,只是近兩年才出現的。其來歷也充滿了荒謬色彩,一名叫“軍神李翔”的網友曾在貼吧里舌戰群雄三天三夜,最后丟下一句,“我就是一坨屎”,于是“翔”就成了“屎”的代名詞。貼吧里的網友罵架時,常常調侃:“吃了這碗熱翔吧!”
孩子被起綽號,應該怎么面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曹誠巍表示:“給同學起侮辱性綽號也是校園暴力的表現!”
曹誠巍說,如果孩子對綽號已經有了抵觸心理,那還是最好和老師溝通一下。“先和老師商量下,要說清楚孩子對這個綽號的反應,老師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會因勢利導。老師的話可比家長強很多倍,至少要求老師給小朋友講講給別人起綽號、嘲笑別人是不禮貌。”
曹誠巍認為,同時教會孩子自己去面對是最好的方法,這只是他人生中遇到的一個小小的挫折,讓他自己去理解:“你越是對這個綽號很糾結,別人就會越得意,叫得也會更起勁。讓孩子學會用無所謂的態度面對一切,別人就會覺得很無趣,叫一段時間自然就會消失了,孩子也會通過這件事讓自己成長起來,慢慢積累應對人生挫折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