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沉淀的錫雕藝術,百年風雨中堅定的傳承。作為楊氏錫雕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婉紅深知肩上擔負著傳承的重任。她鉆研錫雕技術,打造藝術的傳人,秉持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匠心精神,讓傳統錫藝能夠回歸到匠人品質,讓匠心精神在傳承中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
■早報記者 賴小玲 實習生 連芊 文/圖
結緣錫藝 千錘百煉
因為出身于錫雕世家,楊婉紅自小便與錫藝結下了不解之緣。老輩們對錫雕的那份堅守與熱愛,在楊婉紅的心中種下了藝術的種子,這也為她日后走上錫藝之路奠定了基礎。1993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楊婉紅考入國企(泉州市郵電局),即使工作忙碌,但由于心中對錫雕的喜愛,她利用各種空余時間,鉆研楊氏家族傳統的錫雕技藝。
錫雕是門傳統手藝。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現在,打錫匠這一行業似乎正在走向絕跡,昔日布滿長街的錫鋪也已經不見了蹤影。市場的凋敝令楊婉紅深感痛心,為了能讓錫雕在新時代留有一席之地,也為了更好地繼承老輩們的手藝,2007年,楊婉紅毅然辭去工作,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楊峰峪專職學習錫雕技藝。
在錫藝創作中,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操作過程,都是相輔相成、不可缺少的。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焊接。在焊接過程中,一旦溫度控制失準,容易造成工件塌焊,那么先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要想把溫度掌控得恰如其分,創造者需要反反復復地錘煉。
“我反復地練習,只有這樣,祖傳的手藝到我這里才不會發生扭曲。”楊婉紅說道。秉持著“每一代傳承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她日復一日地練習,那些因溫度失控而報廢的作品數不勝數。盡管困難重重,她卻愈挫愈勇,更加專心地投入到錫雕的創作中。經過數千個日夜的千錘百煉,她終于磨出了一份好手藝。那些在別人眼里看起來微不足道的錫片,經由她妙手回春,成了光彩奪目、精巧剔透的藝術品。
創新手藝 傳承匠心
“泉州錫雕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古城泉州珍貴的文化遺產,特有的手工藝名片,一定得讓這項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師傅楊峰峪常說。楊婉紅深知,要將錫雕發揚光大,僅憑家族傳承遠遠不夠,還需要有一批同樣熱愛錫雕藝術的愛好者。為此,她將技藝傳授給一些同樣喜愛錫雕藝術的人。他們大部分是本地人,心中都懷揣著對閩南傳統文化的熱愛。楊婉紅深知肩上責任重大,把師傅楊峰峪傳授給自己的本領悉數傳授給他們,讓他們今后能夠挑起傳承泉州錫雕技藝的“大梁”。
傳授技藝的同時也是最好的學習。在“傳幫帶”的過程中,楊婉紅受到弟子們的啟發,心中萌發了錫雕創新的靈感。她在作品技藝上大膽地結合閩南本土化材質,提升錫雕技藝的藝術層次;她尋求錫雕產品與茶葉、香道的結合,開辟錫雕工藝的新方向和發展空間,創作出《年年有余》等錫雕藝術品。
楊婉紅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工匠手藝相結合,創作出獨具匠心的藝術珍品,她的每一個作品都注重細節,在精益求精中塑造品質,詮釋著每一代匠人的精神。
人物名片
楊婉紅:2017年被泉州市總工會授予“泉州工匠”榮譽稱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錫雕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媽祖掛件》《老君巖屏風擺件》等系列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金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