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褒歌是一種流傳于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山區小坪道地村的漢族民歌形式。蓮花褒歌起源于16世紀中葉,由當地漢族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即興創作。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大多以男女愛慕思念,互相表達感情,以褒揚對方的情歌為內容。歌詞一般四句押韻,一首四句,多以男女互相問答對唱的方式進行,蓮花褒歌曲調優美,內容通俗易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種類有愛情類、采茶類、農作類、道德類等。列福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蓮花小坪山歌用閩南方言演唱,閩南方言豐富多彩,活潑多樣;特別是俗語俚語和諺語都講究押韻,這一切都被山歌所包涵。
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為對唱,在山野、田間、茶園,男起女對,女起男對,每首歌四句至八句,句句押韻。歌詞內容豐富,包括天文地理、農耕生產知識,自然景物,男女情愛等。如《手提茶卡三角尖》這首歌唱到:“采摘茶葉著惜枝,專心摘采心會平。趁著南風好天氣,好茶出賣整家私”。就提到了采茶技術和曬茶的氣候條件,“心”為茶的芽葉。
象《蓮花褒歌》中唱到:“永春夠去是德化,湖頭落來是安溪,娘你恰大我恰小,親象簸箕蓋加犁”。第一、二句是說明閩南的某地理位置,第三、四句則表示女方年紀偏大不事適,加上第一、二句的襯托,變成差得千里之遠之意。又如《松柏砍倒頭原在》第二段唱到:“一支雨傘圓轔轔,遮高遮低遮哥身,阮娘無遮不要緊,我哥無遮頭殼暈”。利用雨傘的動態來描述情人之間的綿綿情意,加上第一段的第一句:松柏砍倒頭原在,就顯示了對愛情堅貞不屈的理喻。
山歌也有單人演唱的形式,主要是長篇敘事故事詩。1938年,小坪道地村洪柯欽就把鄰村水洋為抗丁抗稅打死保長、鄉丁的事編成山歌來演唱。其內容包括民國時政和抗日戰爭大背景??上?,手抄本現予遺失。當地民間流傳的長篇敘事山歌還有《十送郎君過番平》、《水錦開花白猜猜》、《阿哥唱歌東北嶺》、《正月里來是新春》、《過路歌》等;其中《過路歌》長達五百七十句,通過問路、問厝、問名姓、問花名、問家世、沏茶,品貌等細節,盤問對答,表現男女間的歡悅情愛。
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傳統的山歌段子逐漸被人遺忘。小坪道地村熱心村民洪參議感到痛心,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把它挖掘出來,整理成冊,達1000余首。該村的洪國老人看到一些社會不良現象,遂編寫了山歌《父母養子歌》、《戒賭歌》等在群眾中傳唱,使群眾受到教育。
山歌的調子比較簡單,計有七、八種,多6/8拍子,偶而也有自由拍子,為表現情緒而需要。有的調子旋律相同,但歌手根據閩南方言音節重音的強調,切分節奏,突出了閩南方言語言的聲腔和歌腔的自然和諧。女歌手在演唱時拖腔帶有上滑音,富有特色,一般都是大小三度上滑,表現了村姑們俏皮靚麗的本質。
長篇敘事山歌在演唱時為了情節的表達和聽眾情緒的需要,也引用閩南的一些民間小調,形成了類似“歌仔”的表演形式。
2007年,廈門市文化局和同安區文體局主辦了蓮花小坪褒歌(山歌)比賽,包括鄰縣安溪也有三個代表隊參加,共八個自然村代表隊參賽,場面熱烈動人,充滿原生態的自然風采。沉寂了二十幾年的蓮花山歌又響徹了蓮花山麓、茶園田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