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土樓、洋樓
土樓在泉州數量不多,是一種特殊的民居類型,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內地縣份,沿??h份個別地方也有。泉州土樓在建筑結構、平面布局和聚居方式方面,與中外學者所談論的土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故有的建筑專家即把泉州一些有名的土樓稱為土堡,以示區別,這是一種科學的嚴謹態度。但由于泉州人對土樓的叫法已約定俗成,甚至有的地方還以“土樓”為地名,今36人編纂的《泉州市建筑志》也將“土樓”、“土墨”并稱,因此從民俗學的角度,我們仍沿稱樓。
泉州的土樓基本上興建于清代,比較著名的有德化縣蓋德鄉的蓋德土樓。德化縣三班鄉碩杰村的大興土堡、永春縣五里街鎮仰賢村的山美土樓、惠安縣山腰鎮前黃土樓村的定樓等。蓋德土樓又名金牌堡,長52.5米,寬45米,四周石砌圍墻,上筑防衛環廊相通,墻外環以壕,有南北兩門與樓外通。里面筑屋兩列,共有房118間。大興土樓又名大興堡,長64.5米,寬56.96米,圍墻內貼建有倚樓,并沿對角線伸出兩個角樓,以備防衛。里面南北并排兩幢一字形的兩層樓房,共有房240間。山美土樓又名糞來莊,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中間平居三落,圍墻內貼建之倚樓上也有防衛走廊。定樓作平面方形四合式,等邊長20.8米,高三層8.3米,皆由條石砌筑,又稱黃素(定樓主人)石樓。石樓三層外壁以糯米糖水灰抹面,年久變黑似土,故當地人又刁稱之“土樓”。三樓四角各有哨樓伸出,設有射擊孔。樓內隔成36間房,樓外環筑72間廂房,取象于“36天罡72地煞”。
土樓民居歸屬于漢民族傳統的大家族聚居模式,但又有別于普遍通行的村落聚居模式,故其相應的居住民俗也獨具特色。泉州土樓在其建筑外觀上,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封閉性和防衛性,尤其是后者,這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土樓民居形成時期的戰亂頻繁、士匪出沒的歷史背景。而在土樓的內部結構方面,則又使人感受到一種圃于封閉圈里的相對開放性,至少在各家日常生活中的隱秘性方面,就不如村落聚居模式的一家一戶小住宅。為了在當時不安定的社會環境中爭得一個相對安定的生活空間,土樓居民的集體意識比較強烈,風雨同舟,同甘苦,共患難,一旦發生戰事,一座土樓就是一個戰斗的集體。
洋樓是沿海僑鄉一種中西合壁式民居,俗稱“番仔樓”,以晉江石獅一帶為典型。
泉州人歷來把建造住宅看成是人生大事之一,尤其是華僑,他們早年出洋多因生活所迫,在人地生疏的異邦含辛茹苦地打拼,為的是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興業旺家,故一旦事業有成,即迫不及待地衣錦還鄉,不惜巨資修建豪宅以福蔭家口。這些豪宅包括具有泉州傳統民居特色的“官式大厝”,和匯合中外建筑風格的洋樓。大多由在海外長期生活過的華僑構思設計的洋樓,既表現出西洋的建筑風格,如科林多式的圓形廊柱、綠釉面的瓶式欄桿以及百葉窗等,又保留有泉州傳統民居官式大厝的特色,如龍脊鳳檐、華麗外飾,磚石結構的門庭垣墻、樓房前后的花圃林木等。也許是與主人衣錦還鄉榮宗耀祖的心理有關,洋樓在設計建筑時,并不注重內部使用功能的改善,而是力求其外觀的豪華氣派。并在住宅正門的石匾上,極其醒目地鐫刻上本屋主人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祖源,如李氏“隴西衍派”、陳氏“穎川衍派”、林氏“九牧傳芳”等等,大門的兩邊以及石柱上,大多刻有隱含主人名字的冠頭對聯。這種中西合壁的洋樓,從平面布局到外觀裝璜都已突破泉州人傳統居住習俗,從而往往成為外地人對泉州僑鄉民俗的第一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