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媽祖佑南海2013祈?;顒印倍ㄓ?月31日至8月2日在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舉行。
為迎接首次在海南舉行的大型民俗文化盛會,7月初,海南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何書典聯合4名??趮屪嫘疟?,以一群“義工”的身份,歷時一周,實地踏訪了瓊海市九個鄉鎮,調查摸底中共發現22個媽祖廟。
讓他們驚奇的是,有近千年打漁歷史的潭門人,不僅與媽祖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而且最早在南宋時期,該鎮就建有媽祖廟,歷經700多年風雨,屢次重建的該廟依然香火旺盛。
圣娘廟屢毀屢建
7月22日,記者隨海南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何書典來到潭門鎮福田村圣娘廟,一眼就見到了門上典型的“媽祖式”對聯:福運亨通圣恩保佑,田疇豐稔娘惠扶持。
福田老市廟會會長黃田春介紹,這一帶居民祖上是福建移民,按閩南風俗,女孩子名字加“娘”以示尊稱,“所以我們這廟仍叫‘圣娘’!”
廟外墻壁鑲著一塊“永世留芳碑”,碑上記載該廟原創建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距今737年。
讀完整個碑文發現,該廟初建時規模宏大,造藝精湛。由于天災人禍屢次被毀,又屢次重建。從上世紀40年代至今,就先后四次重建。日寇侵占海南時被燒毀,解放初期土改運動中被“改掉”,1973年遇特大臺風蕩然無存,1986年再遇天災受損,至今最后一次重建是一譚姓新加坡華僑于1987年籌款建起。
56歲福田村居民梁振川說,圣娘廟一直香火都旺,尤其是每年鬧“軍坡”的那三天,廣東、廣西和福建等地的信眾都來求圣娘顯靈賜恩賜福。
何書典說,這里所說祭媽祖的鬧“軍坡”,與海南人廣為熟悉的紀念冼夫人鬧“軍坡”無關。在瓊海市有媽祖廟的鄉鎮,軍坡節時間并不相同,幾乎各個月都有,據說是過去根據各地農閑而確定沿襲而來,但祭拜媽祖的形式卻大同小異,尤其是潭門等靠海鄉鎮表現更為隆重。
遠洋避難靠海神
“義工”們發現潭門有歷史悠久的媽祖廟后,除了收集材料建檔,并立即報告給了瓊海市政府。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林國良獲知消息,高興地稱贊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好事,認為對弘揚媽祖文化十分有利。
“其實,潭門人不僅在岸上建媽祖廟,在海上也建媽祖廟!”世界何氏總會常務副總會長何美昌說,他在擔任瓊海海洋水產局局長等單位正副職的10多年期間,多次探訪南海上多個小島,發現潭門漁民遠洋捕撈常去的島上,幾乎都有祖上人所建小廟。
那些因陋就簡的廟,有的始建于明朝末年,臺風多次摧毀,后人又多次重建。雖然幾乎都沒有廟名和神像,但潭門大多漁民心中最敬奉的神靈,就是媽祖和“108兄弟公”,外人一見便知祀廟供奉的是海神。
據傳說,在明朝時期,南海沿海海盜猖獗,民不聊生。特別是當地海洋先民靠看天和星月行船,面對狂野不羈的海洋,遠海捕漁只能祈望威力無比的神靈來主宰海上風云,以佑平安,并獲豐收。
潭門老漁民們反映,就是現在有導航儀的船上,每年休漁后出海,也要按傳統方式祈福祭神,“也要燒香讓媽祖指引!”
何美昌說,如今熱帶風暴和臺風等可預測,但海上龍卷風和霧天沒有預報,加上生病了、受點傷了,路途上沒藥,漁民都還是拜媽祖。
媽祖文化沐民眾
媽祖文化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精神內涵,早已融入不少瓊海市人的血脈中。
今年58歲的何書典對媽祖的信仰,是源自他在博鰲鎮旁是個小漁村的家鄉。1973年強臺風將全村房屋和村里的一座媽祖廟吹倒。神奇的是,全村老少竟無一人死亡,鄉親們都相信是媽祖神靈的庇護。
1993年何書典出資與鄉親們在村里重建了媽祖廟,并動員??谝晃簧探缗笥言诓楁偤_吔ㄆ鹆恕懊咸m媽祖廟”,他因此獲贈一尊漁民多年供奉的關圣神爺金身。
在聽了鄉親轉述媽祖顯靈后,從此,他內心總以媽祖信眾自居,走到哪都樂善好施,在部隊期間還獲得“學雷鋒標兵”稱號。
在瓊海城鄉,像何書典這樣沐浴媽祖文化行善者眾多。
2008年,潭門鎮13位漁民遠海遇險,從事海運業務的韓梅立即聯系馬來西亞的華僑朋友幫忙,并讓一艘即將啟航的貨船放棄裝貨,疾行四天四夜將漁民送回潭門港。這次經濟損失較大的行動,被其哥罵“腦子進水”,但她毫不后悔。
韓梅告訴記者,她長年在香港做生意,一直是嘉積鎮媽祖廟(曾是瓊海市最大媽祖廟,文革前已拆毀)的信眾,因為“兩岸媽祖同一人,天下信眾共一家”,所以她一直資助嘉積鎮每年的媽祖巡游活動。
潭門鎮林桐村的莫書群,已當了30年的船長。他說,他們世代打漁的人講不了太多媽祖文化,只知道做人一要站正位置,二要敬神。他記憶中最亮的東西,“是祭海主船上掛著的那面寫有‘天上圣母’字樣的雙龍繡桌裙!”
何美昌說,媽祖文化即海洋文化,它是親情紐帶,也是旅游資源,其傳承、提高、弘揚,每個時代都會得到合理展現,潭門人自古至今都在快樂傳承中。(本報記者彭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