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盛唐之際,福州已然為成為福建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宋之時,中原人民曾有過大規模的南遷,到達福州的中原遷客亦不在少數,擇地拓居,就有不少的士大夫、文人雅士營居于三坊七巷一帶。就其建筑平面鳥瞰,所謂“三坊”和“七巷”,是傍南街而形成的,其街區以南后街為軸線,東依南街,自北向南橫到“七巷”,而西片則組成“三坊”,形成了以南后街為中軸的“非”字形構筑街區。街區里的明清建筑遺構,保留了福州地方建筑的風格,同時又有歷代名流俊賢的故居于期間,為福州人文薈萃之地,因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于1988年被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是最靠近西湖的坊巷,迄今仍保留有大小兩條“水流彎”的巷名,據傳當年西湖的潮水與巷內的溝渠是相通的。宋宣和年間(1119-1125),陸蘊、陸藻兄弟才華橫溢,名重一時:陸蘊官遷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州;陸藻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賢昆仲“典鄉郡居此”,故名其居地為“祿錦”。南宋淳熙間,王益祥任江東提刑,仕歸而居此,遂改稱作“衣錦坊”。坊內有閩山巷、洗銀營、柏林坊等支巷。王益祥故居在坊之末端,稱“王厝園”。閩山巷內的閩山境,曾是明清二朝燈會集萃的所在,有詩贊曰:“街頭寶炬夜初開,一曲新詞怨落梅。怪底佳人為裝束,閩山廟里看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