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管是超市、菜市場甚至是流動攤販隨處可見電子秤的影子,有不少人認為比起傳統秤,用電子秤應該可以避免缺斤少兩的現象,然而并不是如此,看起來誠實的電子秤其實也暗藏貓膩,近日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大多數消費者對于商家是否有缺斤少兩很少提出質疑。工商部門工作人員表示,缺斤少兩看似一件非常小的事,其實已損害到廣大消費者的權益。
事例:買了3.5斤肉
回家后縮水成2.9斤
3.5斤的肉回家后卻縮水成2.9斤。市民周先生在洋下菜市場某肉攤買了3.5斤的肉,回家后一直覺得自己買的肉沒有3.5斤,便重新稱了一下,結果發現肉的重量只有2.9斤,周先生提著肉又回到肉攤,要求商販重新稱一次,商販一稱肉的重量又變回了3.5斤。商販一直堅持是周先生家的秤不對,當周先生提議可以拿到公平秤“驗真假”時,商販立刻表示可以補足重量給周先生。
同樣中招的還有徐女士,其經過湖東菜市場時,發現一流動水果攤香蕉很便宜,就挑了一點,在商販的電子秤上一稱6.8斤,可是提回家重新稱了一次,卻只有5斤多,著實差了近2斤,令人大跌眼鏡。
走訪:市場“鬼秤”不少
海鮮、水果店是重災區
對于“鬼秤”現象,近日,記者在市區幾家超市、菜市場、流動攤販及水果店進行走訪調查。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大部分市場、攤販都有“鬼秤”出沒,有些為了不讓消費者看秤想方設法擋住顯示屏,又或者將秤墊高一腳,成了歪秤造成缺斤少兩,其中以海鮮店、水果店的缺斤少兩現象最為突出,在攤位上稱的重量和實際重量最高的差了2斤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攤販告訴記者,給秤做手腳已經成了“潛規則”,只要斤兩沒有相差太多,消費者一般不會發現。對此,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對于商販缺斤少兩的情況,大多數市民都表示心知肚明,卻極少會提出質疑,即便回家重新稱了發現少了斤兩,也僅有少數的人會回去找商家補足重量。“這本來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要不坑太多,買個東西也不會太計較。”市民劉先生告訴記者,他身邊很多朋友對于缺斤少兩都見怪不怪,如果你發現缺斤少兩還回去補足重量反而會被認為很奇怪。也有市民對于市場的秤產生質疑,明知道商販缺斤少兩,但是與商販已經成了熟人,也不好提出質疑。
如今,不少菜市場都設有公平秤,記者在幾家菜市場的公平秤前站了十分鐘,發現購買時會拿到公平秤上重新稱量的市民,僅占少數,菜市場內的公平秤儼然成了擺設。
部門:執法苦無證據
市民應懂得維護權益
缺斤少兩現象層出不窮,而缺斤少兩對于消費者的權益也是一種損害,但是卻很少有消費者會進行投訴維權。據工商部門數據顯示,因缺斤少兩而進行投訴的案件幾年來僅15起。為何缺斤少兩成常態,真正懂得維護權益進行投訴的消費者卻這么少?工商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按照相關規定,一經發現不法商家使用的“鬼秤”,他們將沒收其電子秤并進行警告,情況嚴重的還可處以罰款。但是,當前最難的就是難以辨別其中真偽,即便是通過年檢的合格秤,也很難保證它的肚子沒有“鬼”,執法人員常常因拿不到證據而無可奈何,再加上消費者對于這方面的維權意識較弱,即便發現了,但因怕麻煩常常選擇不了了之。
對此,工商部門工作人員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懂得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發現商家有不法經商行為,應該及時舉報。
另外,消費者在購買時,一旦感覺所購物品的重量有問題,可到公平秤上進行現場二次稱重。也可以在稱量商品時,拿一瓶已知重量的礦泉水進行試秤,待確認電子秤正常之后再進行購買。(記者蔡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