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一部電影的市場定位必然會影響到它的創作?!堕L城》的市場定位是什么?東西兩種文化的結合實現起來困難嗎?
張藝謀:做起來很難,要因勢利導、借水行船,順著故事的結構進行調整。這部電影不只是拍給中國人,而是拍給全世界人看。東西文化要碰撞和融合,所以如果只跟西方人講中國人的文化和道理,他們不愛聽。
我們可以順著電影類型走,先讓這個類型的套路成功,品牌建立起來以后就好辦了。所以我設置的中國文化符號是適可而止的,而且要清晰易懂,否則會破壞大片的姿態,變得不倫不類。
記者:您覺得《長城》是在討論如何講中國故事和海外文化傳播嗎?
張藝謀:是的。我們講文化自信,就要對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要有方法。時機來了,如果方法不對,就會流產。
《長城》拍完后,我其實能預見會有人說這樣的文化表達太膚淺、老套、庸俗了,這其實是一步到位的想法。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可能一步到位,這部電影是一個試金石。
《長城》如果成功了,按照好萊塢的流程,《長城》系列會一直拍下去,“長”下去?!缎乔虼髴稹贰蹲冃谓饎偂凡痪褪沁@樣嗎?它們在全世界能培養數以億計的粉絲,伴隨他們成長,這個影響力多大?!如果觀眾們能通過《長城》知道中國軍人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精神,品牌就建立起來,道路也就通暢了。我認為這個品牌,將來產生的文化輸出的意義不可低估。
記者:這是一部很標準的美國工業大片,我感覺您把《長城》的故事和價值觀都簡化壓縮,傳遞一個很簡單的理念,就是信任。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張藝謀:我覺得不是簡化,是濃縮。電影是標準的工業化產品,要把所有的信息濃縮到故事中,這并不是簡化。故事觸及的層面還不完全是信任,也有犧牲,還有古代中國科技的發達、兵法的智慧。外國人看過后,他們覺得遠攻近戰的體系就像是在看《孫子兵法》。
這些元素要放進一個標準工業制式的產品里,其實是挺難的。外國觀眾跟我們的隔閡很大,不在一個話語體系里。比如葬禮那場戲是我力爭才保留下來的,美國人看這個情節可能無感,幾次想要拿掉,但對中國人來說這象征一種精神和儀式感,是戍守邊關的家國情懷。我們后來在映前測試上問過國外觀眾,他們很喜歡。所以把中國元素加進好萊塢大片,不是紙上談兵的事,要用很多努力才能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