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重構生產要素
盡管直播在教育領域如火如荼,且直播已被驗證是最有效的收費方式。但也有在線教育的從業者提出直播“只是一個工具,不可能成為解決一切的救命稻草”的觀點。
觀點持有者是早道網校創始人楊海斌。他解釋道,在線教育的利潤一定是來自于學員的續報和轉介紹,而好的效果和服務保障,是口碑的基礎。這不只是靠直播這種上課形式,或者有了很好的內容支撐就能做到的,需要靠一個生態體系去運作。
也有不少人期待,如果將遠程直播教學模式引入學校課堂,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學校課堂,那當地的學生也能接受跟一線城市相同的優質教育。
但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數字化閱讀實驗室主任郭文革直言:“幻想利用技術大規模開展優質教學,無論直播、還是MOOC,都是一種違背常識的想象。因為技術進步的路徑不在這里。”
郭文革教授進一步說,技術的重要作用,是重構生產要素。在熊彼得關于創新的論述中,就包含要素組合方式的創新。
國務院參事湯敏也提出自己的觀點:差異化的問題是用技術解決不了的。但如能用互聯網解決共同的問題,就如使用統一的幾套教科書,能讓每個老師不需要自己編教材一樣,用不同層次的優質互聯網資源,來解決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基本學習需求,讓老師們從重復的內容教學中解脫出來,他們就可以花更多精力去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本報記者胡曉玲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