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取舍之道在于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之于教育,更要擦亮眼睛,助力孩子成長的就堅持,有礙孩子成長的則要警醒。其實,家長也好,老師也罷,之所以患上“選擇焦慮癥”,或者對一些教育現象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很大程度上是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沒有從教育的根本目標,即孩子的成長需要出發。很多時候,價值可以多元,問題可以多種角度看,教育也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但到底選擇哪一種,是取還是舍,批判還是吸收,關鍵看對孩子發展的意義幾何。一句話,是不是真的在育人。
本著這一原則,再回頭看有人點贊有人擔憂的大學自選寢室行為,也能窺見一些新東西。國內多所高校今年推出自選寢室的做法,日前就引發媒體關注。從現實來看,此做法的確利于新生更快適應高校生活,但也如報道中專家所言,帶來了易形成“小圈子”、易被“標簽化”、寢室成分單一等問題。是該贊成還是反對?從大學生成長來看,雖然不管怎么選,都不會十全十美,但比起以往過于隨意的寢室分配,自選寢室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況且這種自主選擇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發揮了育人效果,如讓大學生重新審視寢室文化,主動反思自己與了解他人。
和自選寢室類似,家長要不要幫孩子做作業,也是勢成兩派。贊成者認為這是一種家校合作的好形式,有助于家長參與孩子的成長;反對者認為這是在浪費家長時間,是學校在“綁架”家長?!洞撼峭韴蟆酚浾呓照{查發現,超六成家長親身體驗過“家長作業”,尤其在幼兒園階段和小學低年級。那么,對此該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說到底,還要看家長的心態。如果家長能在幫孩子做作業的形式里注入更多的教育內容,如了解孩子學習狀態,與孩子融洽互動,實現教學相長,增進親子關系,和孩子一起完成作業未嘗不是好事。
教育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社會問題的反映或投射。即便是資深的教育圈內人,有時候也有看不見、想不明、理不清的困惑,這其實都很正常,教育的魅力也在于此。但不管內容怎么換,形式怎么變,都不能離開育人這一核心,不能忽視教育是完善孩子的知識結構、培育積極的價值觀這一根本目標。把握了這一點,教育就不會走回頭路,甚至會生出“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從容與自信。(張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