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連一位大學生退了一份外賣,他擔心這份外賣會被商家二次出售,所以在餐內放了紙條,“如果您吃到了請聯系我……”。結果他擔心的事還真發生了,退回的外賣果然被再次銷售。此事引發網友熱議,隨著網購的普及,退貨商品被再次銷售的現象十分普遍。對此,有人認為,只要商品不存在質量問題,二次銷售無可厚非。也有人表示,應該杜絕二次銷售的行為。
攸關安全豈能隨意
喬木英杰:“退貨二次銷售”現象已然不是商家的疏忽與意外,而是其常態化的處理方式,這顯然有違商家誠信經營的準則與要求。而且,從保護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全角度來考慮,在食品領域,“退貨二次銷售”問題不應該發生。
泥河清心:外賣,直接關系著消費者的健康,不僅需要強力監管,更需要嚴格的行業自律。商家把退回的外賣二次出售,就算外賣未開封,但從衛生、誠信和商德的角度來看,這一做法極不厚道。試想,如果客戶知道這是二次銷售的外賣,還會接受嗎?再試想,已經在外面轉了一大圈的外賣,即便真的不存在質量問題,商家自己會吃嗎?所以,不管商家的理由有多充分,二次出售退回的外賣,就是一種不折不扣坑騙消費者的欺詐行為。
珍惜糧食不可浪費
湖南劉運喜:退貨能否二次銷售?對于這個問題,不宜絕對化,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就外賣盒飯,如果因為食品本身質量問題而退貨,就絕對不能二次銷售。如果與食品質量無關,而是因為個人好惡而退貨,且食品未受污染,是可以二次銷售的。把干凈的食品丟棄,就是浪費糧食。
邵武古山何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既然商品未拆封質量能保障,為什么不能吃呢?一般家庭也都有吃過剩菜吧!當然,二次銷售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證完全沒被人動過,而且商家也必須事先說明情況,讓消費者自己選擇是否接受。
因勢利導多方兼顧
孤燈下亮:打開的外賣被二次出售,的確犯了飲食方面的忌諱。不是說這份外賣已失去了“貞潔”,而是違反了人們一般不吃“別人剩下的”這一文化心理。對于被退掉的外賣,如果轉手扔進垃圾桶,也十分可惜,這不僅是一種浪費,也增加了環境衛生負擔。給它找一個適當的出路,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如建立專門處理過期食品,不宜再出售食品的企業,由企業將這些食品制成飼料、肥料,或者發酵轉化為工業能源,也是善莫大焉??傊?,處理的原則就是,既不欺騙消費者,也不造成浪費。
搖搖:商家完全可以有更靈活的變通方式,如提前告知二次消費者,在征得消費者同意的基礎上,對餐食做適當打折處理,也可以將餐食回爐再加工后作為員工餐等。在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兼顧商家自身利益,才是可行的方法。
加強監管消除隱患
中言利爾:涉及食品安全、消費者健康的問題,理應要高標準、嚴要求,才能堵得住污染食品上市流通的漏洞。特別是外賣在盒蓋沒有啟封標志,是否已被打開難以辨別,行業監管部門更要制定嚴格的違規處罰標準,并輔以監管措施。一是適時予以抽查,形成食品衛生嚴格管理的態勢;二是建立舉報受理平臺,發現一起,嚴懲一起,讓商家形成重視食品衛生的自覺。
曹建明:外賣退貨二次銷售,這個話題揭示了一個嚴峻的事實,就是對外賣食品如何進行監管。外賣餐食有一定保質期,并且在流轉過程中也容易受到污染,這是一個涉及食品安全的嚴肅問題,不是單純的浪費問題。因此,就需要外賣平臺和經營者切實提高工作責任心,避免外賣退貨,一旦發生外賣退貨,也應該防止退貨食品二次銷售。相關部門應建立行業強制標準,對于違反規定的,應該嚴肅懲罰處理,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不給食品安全埋下任何隱患。(主持鄭運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