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開始,一種叫做“生物共振波”檢測、治療過敏的技術從德國引進國內,隨后,全國多家醫院甚至三甲醫院都購買了此類設備。
“生物共振過敏原測試”設備
與傳統理論不同,“生物共振波”檢測方法認為,一種物質與人體多次接觸后,會產生信息的“生物記憶碼”,這種“記憶碼”就是過敏的“引信”,通過檢測共振波,就能發現人體對何種物質過敏。
這項技術引進后,已有不少相關領域的專家稱其“聞所未聞”,與過敏理論完全不沾邊。而在它的發源地德國,已經有多家學術期刊刊登過該技術不能檢測過敏的文章。
據了解,德國過敏和哮喘疾病聯合會新聞發言人藍莫表示,德國一些廠家推出的“生物共振過敏檢測和治療儀”,德國醫學界從來就沒有認可這種儀器,這種儀器在二三十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但德國沒有任何一家正規醫院使用,這種儀器目前只是在個別私人開設的非醫療單位使用。
那么,這個與現代醫學過敏理論“格格不入”的生物共振技術,究竟靠譜嗎?國外喊打的技術,為什么在國內卻登上了大雅之堂?大家都知道,感冒發燒了,去醫院打點滴,要打青霉素?先做皮試!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這是為了看看你是不是對青霉素過敏的常用檢測方法。
關于過敏,國內醫學教材中已經有成熟的理論體系——簡單來說,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過度敏感,對一些其他人可能無害的物質,比如花粉、牛奶、花生,產生強烈的免疫應答,視為有害物質,引發強烈的反應,紅斑、腫大、發熱、疼痛,嚴重的,甚至會引起休克。常規的過敏源檢測方法,是皮膚測試和抽血化驗兩種。
案例:北京的馬女士近日頻繁打噴嚏,臉部發紅發癢,她在醫院皮膚科掛號后,醫生建議其用一種生物共振治療儀檢測過敏源。
據馬女士介紹:來到北京某三級醫院,交納350元檢測費,經生物共振技術檢測后得出的結論是馬女士對貓毛和狗毛過敏。馬女士表示,只聽過抽血化驗可以檢測過敏源,對這種新型檢測方式表示懷疑……
北京某三級醫院檢測周女士對貓毛狗毛過敏
馬女士向該醫院皮膚科王主任提出質疑,她已經養貓養狗多年,怎么會突然檢測出對其過敏?王主任解釋說,既然儀器在醫院里,就要相信,因為很多大醫院都在使用。
這兩天你不過敏,但將來可能會引起你過敏。特別是當你已經有過敏癥狀時候,再接觸貓毛狗毛時候,你這個癥狀可能就會加重,以后還是要注意點。它既然在醫院里能應用,在好多大醫院都在用,準確率是國家給你把關的,這個你不用想了。這個準確率很高,就是有點太靈敏了。
王主任特意強調,人體的過敏源在不斷變化,隨著身體狀態變化,過敏的程度也會不同,以后要常來檢查。
過敏源一般是3到6個月,最長一年做一次。它是在變化的,不是不變的。過敏源跟人的狀態有關系,這兩天你睡覺比較好,身體比較輕松,不覺得累,那可能過敏東西一是沒有反應,一是反應比較弱。如果你這兩天精神狀態不好,這些“+”都有可能加重,或誘發過敏癥狀出現。
四天后,帶著疑問馬女士又來到北京一家民營醫院,同樣繳納480元進行了生物共振波過敏源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這回馬女士不再對貓毛狗毛過敏,而是對貝、蝦、螃蟹等貝殼類海鮮以及花生、黑木耳過敏。
北京一家民營醫院檢測馬女士對花生、蝦類過敏
可這些過敏項,馬女士幾天前檢測時,都不過敏。負責檢測的張醫生:你以前可以吃,現在不行了。因為免疫方改變,就是說你以前沒問題,現在有問題。你沒變吧,什么變了?免疫方改變。過敏產生包括兩種反映,一種是當時反映,另一種是慢性累積爆發。你看到的結果其實是累積的過程?;ㄉ?,以花生為原料的花生油,多注意點。
隨后,馬女士拿出四天前檢測時對貓毛、狗毛過敏的報告,這位張醫生強調,生物共振技術檢測過敏,不打針不抽血,靠磁場檢測過敏源。就算是同樣原理的儀器,設定不一樣,結果也不同。過敏,是階段性的改變,并強調,檢測肯定會將人體所有過敏源都測出來,應該及時治療。
醫生建議:一周做一次,一次大概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十次一個療程,一次120元。
市面上的“生物共振治療儀”以摩拉、百康兩種儀器為代表,宣稱不僅可以檢測過敏源,還可以治療過敏性疾病。
北京某三甲醫院的皮膚科醫生解釋道,目前生物共振波技術,是最全面的過敏源檢測技術。
是用儀器檢測的那種,可以查一千多項,是目前對過敏源檢查最全的一個檢測方法。不打針,就是握著機器,用機器來檢測?;旧鲜菣z查你現階段對于什么東西過敏,是能查出來的。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副主任醫師王良錄作出解釋,人體對某一特定物質是否過敏,是由基因決定的,除一些嬰幼兒時期的過敏癥狀,在長大后隨著胃腸道屏蔽功能的改善,不再對某些物質過敏外,大多數過敏的問題都是持續終生的。首先過敏源不是機體內部有的,理論上第一次接觸是不會過敏的,因為是你基因決定的,經過反復接觸之后,產生針對青霉素或是牛奶的一種免疫球蛋白E,我們叫做特異性IgE的抗體。產生這種抗體之后,你再接觸青霉素或是牛奶,跟這個抗體結合,抗體在咱們身體內的一種肥大細胞上,它活化顆粒,釋放一些介質,引發后面一系列癥狀。
對于生物共振波檢測過敏是否精確,王良錄副主任說,檢測缺乏科學依據。
至少從現在科學的角度來講,是沒有依據的。這個肯定是沒有進入醫學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中,肯定是沒有。我覺得他的檢測是缺乏科學性。
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李紀陽長期從事過敏源檢測方面的工作,他曾多次到德國考察,他說,從來沒見過正規的德國醫院使用此類儀器,學術上,也沒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現在說人體受到某種共振波的干擾,這種理論完全是匪夷所思。沒有一本教學書、有學術價值的期刊、有學術價值的文章說過敏是由物質的共振波引起的。因為工作原因,我也跑過很多醫院和醫學機構,我可以負責任的說,沒有一家正規的德國醫院會用這個東西。
此外,據翻閱《健康時報》關于該技術的此前報道,其中提到,王良錄副主任強調,過敏源檢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絕不是一次檢測就能做出定論的,而貿然相信錯誤的過敏源檢測報告,對患者也非常危險:我們要結合患者的病史,體內實驗以皮試為例,體外試驗特性IgE,以及變態反應源的相關性,綜合分析才能知道患者是否真的過敏。本來我這個東西不過敏,你給我帶著過敏性的帽子,那你會給我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更可怕的是我本來過敏,你告訴我不過敏,那會造成生命危險。
一面有國內權威專家對這種過敏檢測的進口儀器提出質疑,一面全國不少三甲醫院又在大量使用?究竟誰對誰錯?消費者無從分辨,媒體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