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創始人何享健7月25日公布了捐贈60億元的慈善計劃。此前的今年5月,何享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美的集團約3233萬股,套現金額超過11億元。當時,有人批評他高位套現,他回應減持與慈善計劃相關?,F在諾言兌現,捐贈儀式上,他流淚了。
這種巨額捐贈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財產權發生轉移,巨額私人財富一下子變成了社會財富,按照一些捐贈者的說法,這是他們在“回報社會”。其實問題不是這么簡單。
老實說,中國富人積累財富的歷史很短,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迄今也不到40年。財富剛積聚起來,很快就開始流行捐出去。近幾年,富人們幾億幾億地捐已經不稀奇。比如企業家熊新翔去年向四川電子科技大學捐贈10.3億元,企業家盧志強兩年內向復旦捐贈10億元。福耀玻璃的老板曹德旺捐款更是家常便飯,先后捐款高達80億元。
幾年前,中國富豪捐贈還不算多,社會上有很多質疑,當時還引來蓋茨和巴菲特聯袂來華勸捐。我的觀點是,現階段中國還處在發展期,企業家也有很多需要密集投資的地方,把企業做大做強,把實體經濟搞上去,就是對社會的最大貢獻。但看看現在的形勢,中國富豪、企業家的觀念在變,巨額捐贈越來越多。
大額的錢在富人手中通常屬于資本范疇,這些錢往往存在于工商、金融業的環節中,是一種“生產要素”。用錢發展生產,對社會是有利的,滿足人們的某種消費需求,創造就業,增加政府稅收。但有種說法,資本的本性是逐利。從這種意義上說,資本已經不是把人作為目的,而是把賺錢作為它的目的。當前金融市場上的所謂“資金空轉”現象,本質就是投機套利。這就是資本的異化現象。
巨額捐贈,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資本的逐利本性。巨額財富在富人手中是“私人資本”,捐贈出去,就變成一種“社會資本”。這種社會資本目的不是賺錢,而是服務于人的目的。比如把錢捐給大學,一是培養人才,二是進行知識積累和科技開發。資本不再服務于它原來的所有權人,而是轉化成國家的軟實力,這就是“社會資本”。
在捐贈的表象背后,一是人們已經把錢看得不那么重了,二是富人已經開始從一心一意賺錢轉向重視“做事”。幾年前還有人在媒體上宣稱,富人的錢是富人的,他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袁隆平用自己的錢可以買航空母艦玩。但這顯然是低估了富人的精神境界。今天的中國富豪,已經不是汲汲乎占有與炫富,他們中很多人公開宣稱,錢已經不是問題,他們在乎的是“做事”。
什么是“做事”?就是讓超級富人有成就感,可以改變世界或現實,為自己贏得社會尊重。中國傳統有所謂“三不朽”,即立德、立言、事功。“做事”就是事功,就是改變世界、改變社會現實。何享健捐出60億元,成立基金會,就是要去改變世界、改變一些現實,這會給他一種不同于美的集團的成就感。
□ 楊于澤
(作者為長江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