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據稱正醞釀取消“打賞抽成”——
能讓“老大”妥協的,無非是更大的利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科技圈從來不缺蘋果公司的頭條,這次因取消打賞分成,蘋果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距離蘋果官方更新《App Store審核指南》,擬向應用內購買收取30%的抽成,僅過去了一個月。
從最初與微信的“硬碰硬”,到如今打算取消30%的“過路費”,蘋果的“畫風”突變絕非偶然。此間,一方面傳出了中國監管部門就打賞一事約談蘋果的消息;另一方面傳言游戲類產品的收費規則也將改進,在開發者和用戶的口誅筆伐中,蘋果似乎做出了妥協。
“店大欺客”引眾怒
從蘋果年報和外媒的報道來看,開發者在iOS平臺上繳納的“蘋果稅”,在2016年約為85億美元。雖然這只占蘋果公司整體收入的4%左右,卻超越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2016年所有收入的凈利潤。
在手機行業,蘋果公司的應用生態一直是友商羨慕的對象,也有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嘗試去控制應用商店、音樂服務、云服務、移動支付等入口。僅從App Store的收益來看,手機廠商的野心不言而喻。只不過,受制于Android開放的生態環境,諸如華為、三星、小米等廠商在生態服務方面的營收并不樂觀,蘋果的iOS生態成為“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存在。
有意思的是,在iOS平臺,如果開發者想要提供訂閱、虛擬道具等會員服務,必須在平臺完成交易,即采用App Store的支付渠道,蘋果便能從中抽成。今年6月前,這些條款一直是游戲、直播等高頻付費APP在iOS平臺上的既定法則,上文所說的85億美元收入也主要依賴于這些開發者的貢獻。
而這次讓蘋果引發“眾怒”的,是源于兩件事:一是蘋果試圖在新的《App Store審核指南》中,將30%抽成的做法正式“合法化”;二是蘋果此舉引發了和微信的正面沖突,微信公眾平臺在今年4月“被迫”關停了iOS平臺的用戶打賞功能,引得輿論一片嘩然。誠然,蘋果官方尚未正式確認這一消息,但在這場博弈中蘋果明顯處于劣勢。
左右權衡后的讓步
相較其他手機廠商,在與開發者的互動中,蘋果的封閉為之換來了更多的話語權,也就有了制定規則的權利,不過這一次,蘋果的話語權遭到了開發者的攻擊。蘋果有權利制定自己的規則,也要遵循既定規則。
應該說,微信在這場博弈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擁有近9億用戶的超級APP,這樣的體量讓微信有了和平臺討價還價的資本,它的聰明之處還在于善于“煽動群眾”。
因為微信公眾平臺關閉了iOS平臺的打賞功能,有內容創作者表示,贊賞收入下降了約70%。盡管微信也曾建議采用打賞二維碼等形式,效果卻不理想。同時,眾多直播、短視頻等平臺也并未急于接入iOS平臺的應用內支付,而是選擇觀望,利益受損群體擴散到了主播等更大的范圍。
利益鏈條上的“群起而攻之”,站在蘋果的角度來看或許有些難以理解,而矛盾的核心恰是出現在對“用戶打賞”的不同理解上。微信等開發者傾向于將這一付費行為理解為用戶贈與,而蘋果將其理解為應用內購買的消費行為。不少人質疑,蘋果試圖靠iOS的市場支配地位,損害用戶和開發者的權益。
“地主家”也缺余糧。蘋果此番的“錙銖必較”,或許也有幾分不得已。
從國內市場第一季度的銷量報告來看,華為、OPPO、vivo等國內廠商的市場份額名列前三,蘋果的市占率僅9.2%,同比下降3.5%,且這已是它在中國市場連續下跌的第5個季度。
曾幾何時,中國市場被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視為最重要的營收來源之一,目前來看則有些不盡人意。然而,與增長乏力的手機業務不同,App Store的收入近年來卻一路高歌猛進,2015年同比提高35%,2016年同比增長達49%。
想要再次激活中國市場,蘋果需在存量占優的情況下,穩固已有盈利來源,并努力提高新產品的銷量。它也確實在這樣籌劃著。不久前,蘋果任命了新的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Apple Pay也于近日開啟了首輪補貼推廣。
蘋果似乎開始了防守反擊,大戰當頭,自然要避免不必要的市場反感。出于利益考量,在“打賞抽成”的問題上選擇讓步,或許是“老大”妥協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