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來,關于螢火蟲的新聞頻頻出現,其中就包括各種反對買賣螢火蟲、抵制螢火蟲商展的聲音。一只小小的螢火蟲緣何引起社會關注?其背后究竟存在哪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
資料圖:這是2015年7月16日,螢火蟲在江蘇南京靈谷寺景區的樹林中飛舞。 新華社發(蘇陽 攝)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千百年來,杜牧的這首《秋夕》令許多人油然生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覺,他們記憶里都藏著一副夜晚到來螢火蟲臨空飛舞的畫面。如今,這樣的畫面卻越來越難得一見。
螢火蟲不僅是夏日一道風景,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付新華是我國第一個螢火蟲博士,發現并命名了多種螢火蟲。他認為,大量捕捉螢火蟲會破壞當地的食物鏈,影響生物多樣性。“螢火蟲幼蟲捕食蝸牛和分解小昆蟲的尸體,而蝸牛吃菜葉和雜草,一旦前者大量減少,會造成生態失衡”。
螢火蟲保護志愿者也在一封公開信中援引研究螢火蟲12年的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學燕的觀點提到,螢火蟲是處于生物鏈“金字塔”底層的昆蟲,它們捕食蝸牛、鼻涕蟲、蘿卜螺等小生物,可抑制它們危害植物,同時又會被高一級的動物捕食。它們的種群減少和滅絕,會產生連鎖反應,使“金字塔”松動,甚至對頂層生物造成影響。
志愿者通過查閱各種資料發現,關于螢火蟲的各種商業展覽還會帶來外來物種入侵、疫病傳播的風險。處于相同生態位的外來螢火蟲,一旦逃逸并有幸存活下來,勢必會對本地螢火蟲造成威脅。同時,外來螢火蟲還有疫病防控的風險:跨地引進可能造成寄生蟲、病菌等病蟲害傳播,零距離接觸可能對游客的安全帶來威脅。
正是基于螢火蟲在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及外來物種入侵的影響,今年入夏以來,圍繞螢火蟲保護風波不斷,螢火蟲的生存困境也為更多的人知曉。
一場商業活動引發質疑
今年5月底,江蘇某地曾發布“螢火蟲之約”活動消息,計劃放飛數萬只螢火蟲。在遭到志愿者質疑后,主辦方隨即出示一份蟲源地供貨商提供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以表示螢火蟲系合法引進。然而,經志愿者初步了解,目前國內并無螢火蟲的檢疫標準,2016年7月1日后所有的檢疫證明均使用機打電子版。
不久前,志愿者就這份由螢火蟲養殖場提供的動物檢疫證明的真假及出處,向蟲源地寧都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有關負責人反映。
有關部門給志愿者的回復稱:“據調查,你們所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
“具體情況為:我縣基層動物防疫檢疫站工作人員于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就螢火蟲曾出具過動物檢疫合格證明,但在2016年7月1日以后,對跨省調運動物全部實行電子出證后,發現我縣黃陂和梅江兩鎮基層站對螢火蟲出具檢疫合格證明,我縣動物衛生監督所及時進行口頭通知,予以停止。經對出證人員了解,螢火蟲經營人員在報檢時稱為人工養殖,由于檢疫人員對法律法規的誤讀,參照蜜蜂的檢疫程序對螢火蟲進行檢疫并出具檢疫合格證明。至于2016年7月1日實施電子出證后,還多次持手寫檢疫證明辦理螢火蟲運輸,據調查,寧都縣小布鎮夢之戀螢火蟲養殖場現已停止養殖及經營,法定代表人何某某也已外出打工,為此,檢疫證明的來源渠道目前尚未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