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8日電 (魏晞 孫秋霞)“校園貸”在中國正處風口浪尖。低門檻借款在滿足學生超前消費的同時,也引發連串問題,各種詐騙得孔而入,讓一些學生背負巨額債務,亂象禁而不止。
4月27日,內蒙古赤峰市公安機關破獲一起利用校園貸款平臺對大學生實施詐騙的案件,涉案金額達900余萬元人民幣。據警方調查,這起案件涉及內蒙古赤峰市三所高校,889名學生。
加上近期“武漢女大學生5000元滾成26萬元”“廈門大二女生不堪還債壓力賓館內自殺”等悲劇頻發,“校園貸”一時成為眾矢之的。
初心是為大學生提供便捷金融服務的“校園貸”,如今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校園貸”要如何監管?
對此,中國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整治“校園貸”將分三步走。
首先是完善監管規則,為規范校園網貸行為提供制度保障。2016年4月和10月,中國銀監會兩次聯合多部委下發通知,從加大校園網貸業務整治力度、加大違法犯罪問題的查處力度、加強風險警示和教育引導工作、強化網站監測管理、做好輿論監測引導、加強工商監督力度等六個方面對校園網貸整治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其次是開展分類整治。按照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統一部署,銀監會將校園貸納入P2P網貸專項整治重點對象,開展全面排查,梳理風險隱患,重點對涉嫌惡意欺詐、非法拘禁、綁架、暴力催收、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加大打擊力度,切實規范校園網貸平臺的營銷展業行為。各地在分類處置的同時,視情節輕重采取暫停、整改、移交公安等處置措施。
第三是在風險處置方面要形成監管合力,加大對“裸貸”等風險事件處置力度。對“裸貸”等校園網貸風險事件,銀監會已經會同公安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建立協調聯動監管整治工作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各部門合力出擊,及時掌握輿情動態,認真開展風險研判,防范風險蔓延與疊加。
銀監會表示,自2016年校園網貸進入規范整治階段以來,大部分網貸機構退出校園網貸市場或業務轉型,縮減校園網貸業務,校園網貸平臺數量已經急劇下降,校園網貸亂象有所遏制。
除了監管整治要及時到位,應該看到的是,“校園貸”風行校園的背后是銀行等專業金融機構面對來自校園的巨大資金需求,還未“把正門打開”。此外,如何讓大學生正確認識“校園貸”,也是眼下的一個難點。
對此銀監會認為,一是要通過將消費觀教育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和各種主題教育中,糾正學生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文明、理性和科學的消費觀;二是要加強校園不良網貸宣傳報道和教育引導,向學生普及金融信貸知識,增強學生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遠離不良網貸行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