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國務院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一行三會”隨即出臺落地對其的專項整治細則方案,覆蓋了包括網貸、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跨界資管以及互聯網保險在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問題頻發的維度,無論平臺規模大小,從點融網、陸金所到人人貸、積木盒子、易投資等,不管是局內人還是旁觀者都不難看出,政府在互聯網金融安全上大力消除行業亂象的決心,規范和促進行業朝著健康有序方向發展的強硬態度。
網貸整治和排查主要指的是網貸主體線上業務與線下實體的全面摸底,也就是說將從事線下金融業務活動的網貸機構及涉及網貸業務的綜合性互聯網金融平臺均納入專項整治范圍,不會放過一條寄希望于“將其他業務剝離P2P網貸的線下平臺”的漏網之魚。排查內容涵蓋:一是網貸機構基本情況,包括但不限于股東或出資人、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等;二是網貸機構各類產品及業務運營情況,包括產品期限、綜合收益率、逾期率等;三是網貸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例如是否存在資金池、自融等問題等,幾乎觸達到投資者所關心的、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問題。
這樣的監管能做到行之有效嗎?2016年9月,據網貸之家發布的《P2P網貸行業2016年9月月報》數據顯示,“停業及問題平臺共有98家,隨著《暫行辦法》的推出,轉型平臺的數量要明顯多于問題平臺數量”;而2017年2月的數據指標,“處于停業及問題平臺共有59家,網貸景氣指數的數值為141.18,遠高于100的榮枯線?!焙苊黠@,監管之下,安全合規不再僅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口號而存在,更成為這個行業活下去最基本的“叢林法則”。
那么,合不合規誰說了算?既不是平臺自說自話,也不是業內同行間的互吹互捧或相互抹黑,更不能依據漫天的網絡語言輕易對一個平臺妄下判斷。對于投資者來說,歸根到底還是要看一個平臺到底在做什么,不斷加強自身的投資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用經驗和判斷武裝自己的頭腦,而不是一味人云亦云。如果一個平臺堅守著“合規”的行業底線已經在長期正常運營,緊跟國家政策導向一路進行自我完善,并且始終以投資者權益為己任,站在安全的制高點,從風險控制、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客戶服務等各個方面真誠地去為每一位投資者爭取最具競爭力的投資收益,就可以說是值得信任的。真誠地做有溫度的金融,在這方面易投資還是做得不錯的。畢竟,合規安全才是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久活的關鍵。
所以,當周圍偶然出現一些與你的判斷相左的聲音的時候,請記住,腦子是個好東西,然后用心去感受這個行業那些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