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發展至今已逾十年,直到2013年才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元年。然而,這幾年行業在監管缺失的市場環境下迅猛發展,問題平臺層出不窮,導致投資者一聽到“互聯網金融”便風聲鶴唳,行業陷入信任危機。2016年下半年開始,國務院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一行三會”隨即出臺落地對其的專項整治細則方案,無論平臺規模大小,從點融網、陸金所到人人貸、積木盒子、易投資等一眾平臺,從網貸、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跨界資管以及互聯網保險在內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問題頻發的維度,展開初步排查。政府整治行業亂象的決心不容小覷。
網貸整治和排查主要指的是網貸主體線上業務與線下實體的全面摸底,也就是說將從事線下金融業務活動的網貸機構及涉及網貸業務的綜合性互聯網金融平臺均納入專項整治范圍。其中,排查內容涵蓋:一是網貸機構基本情況,包括但不限于股東或出資人、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等;二是網貸機構各類產品及業務運營情況,包括產品期限、綜合收益率、逾期率等;三是網貸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例如是否存在資金池、自融等問題等,幾乎觸達到投資者所關心的、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問題。
這樣的監管能做到行之有效嗎?2016年9月,據網貸之家發布的《P2P網貸行業2016年9月月報》數據顯示,“停業及問題平臺共有98家,隨著《暫行辦法》的推出,轉型平臺的數量要明顯多于問題平臺數量”;而2017年2月的數據指標,“處于停業及問題平臺共有59家,網貸景氣指數的數值為141.18,遠高于100的榮枯線?!焙苊黠@,監管之下,安全合規不再僅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口號而存在,更成為這個行業活下去最基本的“叢林法則”。
盡管監管已經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問題平臺的行業頑疾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徹底根除,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需要監督,需要作為投資者的我們給予一定的時間,而不是僅僅投以謾罵,或者棄之而去。對于投資者來說,判斷一個平臺是否靠譜,要看他們到底在做什么,不斷加強自身的投資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用經驗和判斷武裝自己的頭腦,而不是一味人云亦云。如果一個平臺堅守著“合規”的行業底線已經在長期正常運營,緊跟國家政策導向一路進行自我完善,并且始終以投資者權益為己任,站在安全的制高點,從風險控制、產品設計、用戶體驗、客戶服務等各個方面真誠地去為每一位投資者爭取最具競爭力的投資收益,我們就應當給這部分真誠的平臺以健康發展的機會。比如易投資,一直以來堅持做有溫度的金融,在投資市場的口碑還是不錯的。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無論是從深化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角度,還是更為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角度,或者是從強化全民投資理財的教育的角度,毫無疑問都是利大于弊的經濟助推器,需要我們擦亮雙眼對其監督,更需要我們給予時間讓其健康成長,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利益共享共贏。當然,所有的自吹自擂,同業的惡性競爭,同樣也抵不過時間的考驗。在互聯網的時代,不一樣的聲音總會隨時隨地充斥在我們耳邊,記得要相信時間永遠是一劑良藥,治愈傷痛之余,更是一種檢驗真相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