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分析師“點名”了 鋅期貨有故事可講?
在“2017(第十二屆)上海銅鋁峰會”上,鋅期貨被分析師“點名”了。
在回答2017年哪些商品最有故事可講時,彭博行業研究亞洲金屬與礦業主管朱軼毫不猶豫指向了鋅期貨。她認為,“大多數商品供大于求,鋅供應在減少,需求在持續,所以會是第一個復蘇的品種?!?/p>
鋅精礦的短缺為市場公認。2015年12月,礦業集團嘉能可宣布旗下澳洲、南非和哈薩克斯坦的含鋅金屬礦產量減少50萬噸,這導致嘉能可鋅礦產量下滑1/3,全球鋅礦產量下滑3.7%。同時,其他高成本礦山也表示減產和停產。自此,鋅精礦供應格局逐漸由供應過剩轉變為供應偏緊,成為價格止跌并回升的主要驅動力。
根據文華財經統計顯示,滬鋅期貨指數2016年漲幅高達56%,2017年仍延續了上漲態勢,截至3月23日,該指數漲幅為11.5%。
市場關心的是,鋅精礦短缺是否會向下游傳導,未來鋅錠是否會短期?對此,朱軼的答復是:目前鋅錠還沒有短缺,不過加工費(TC)在降。隨著企業關停和產能減少,下半年鋅錠可能會出現短缺。
除了探討哪些商品最有故事可講,與會專家還對2017年大宗商品市場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香港朗閏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管理人付鵬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供給端變化對全球大宗商品的影響會很大,這在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的行情演繹中已表現得非常明顯。他認為,目前市場應關注到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全球商品定價權在往中國轉移。除了油以外,目前很多商品定價權的核心在中國。另外,金融資本對于商品供求關系矛盾放大特別明顯,而市場是串聯的,一旦煤焦鋼啟動,有色商品也會跟著啟動,市場情緒引導下的資本流動將成為商品價格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付鵬認為,2017年乃至未來幾年中,美元都不是影響商品的核心變量,商品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商品金融性杠桿、全球真實的商品供應端變化,而需求是平的。
在朱軼看來,影響2017年價格的因素包括三方面:一是供應方面,中國供給側改革是否能真正落實。隨著價格反彈,相應的減產舉措能否真正執行到位;二是需求方面,需求復蘇的情況下半年能否持續。去年至今的基建增長不錯,房地產是否會出現放緩跡象;三是資金鏈的情況。去年價格反彈,除了基本面因素,很大是因為資金流的推動。她認為,如果這些因素都存在,今年上半年商品價格還是比較看好的。
來自花旗研究的分析師則表示,中國的環保壓力、政策端的變動等都將影響商品基本面。此外,英國退歐后續風波、法國大選等事件也將是2017年商品市場的重要影響因素,預計未來商品跨品種的分化會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