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錦明
港股近來步入藍籌股業績密集發布期,多數投資者的目光都被像“大笨象”匯豐、新世界發展、友邦等這類重磅大藍籌所吸引,事關其業績的好壞以及緊隨其后外資大行針對其業績發表的研究報告、公司股價在業績后的波動等,都將對港股后市走勢有相當大的啟示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新股駿杰集團于星期三在香港創業板創了一個紀錄,剛剛風光上市便遭到香港證監會指令港交所對其采取停牌措施。從掛牌到停牌僅有半日,這也是港股市場有史以來的首例,聽聽也是醉了。
香港聯交所在當天發布的通告稱,依據香港證券及期貨(在證券市場上市) 規則之條例第8(1)條,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應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之指令,于2017年2月22日下午一時正起,停止駿杰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證券代號:8188) 股份之買賣。公司方面的最新回應稱,獲香港證監會知會,因在上市當日早盤時段的活動及股份價格大幅上升,香港證監會認為其股份交易中“似乎沒有一個公開市場”。
無論是香港聯交所提及的“證券及期貨條例第8(1)條”,還是公司聲明中所引用的香港證監會有關“公開市場”的提法,其核心指向實際上就是為維護投資者或公眾利益,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的招股章程等文件中存在虛假、不完整或具誤導性數據,以及認為有違有秩序和公平市場等行為進行監管。
值得留意的是,近期,就在駿杰集團上市之前,香港證監會已經接連叫停3只創業板新股的上市,其原因都是涉嫌涉及未能滿足香港創業板上市規則第11.23條的要求條件,即新股“必須有一個公開市場”的規定——由公眾人士持有股份市值必須最少為3000萬港元;及最少有100個“街外人”持有;而上市時由公眾人士持有的股份中,持股量最高的前三名公眾股東擁有實際權益的比例不得超過50%;同時,要求公司預期在上市時的市值不得低于1億港元。
香港證監會在近日還明確表示,留意到有一批“投資者”多次在表面看互無關聯的創業板首次公開招股中成為首要承配人。對此,有市場人士指出,這些所謂“人頭”可能根本就是代持的人名,實際并沒有持有股份,且多數情況下會令公司持股出現一致行動人的情況,由此形成“虛假市場”,大股東或莊家便可借此輕易將操縱股價。
例如:一家以全配售上市的香港創板公司股份,按現有的監管要求最少有100個投資者就可以上市,但是如果是上市公司通過親戚朋友甚至投行湊夠人數,就可能出現前述的“代持”情況,令8至9成的股份集中在前十大投資者手里,余下的90多人可能只持有公司一成或以下股份。這與香港證監會要求的“公開市場”顯然相悖。
香港創業板自1999年開板,當時被業界成為“亞洲的納斯達克”,港交所將其定位為主板市場以外的一個完全獨立的新的股票市場,與主板市場具有同等的地位。不過,經過長達十多年的發展,外界對香港創業板的評價卻不像其定位的那么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香港創業板并沒有越來越接近“亞洲的納斯達克”的目標,其自身的弊病正在逐步顯現。更有香港媒體將香港創業板痼疾歸納總結為“四大毒瘤”,排在首位的就是股權過于集中,其后依次為成交不活躍、股價暴漲暴跌、有“啤殼”嫌疑(所謂“啤殼”,意指將殼資源的價格炒高后再易手賣殼套利,不少創業板新股上市只為“賣殼”瘋賺一筆,其集資并非為拓展業務)。近幾年來,香港創業板市場上“神股”頻現,上市首日股價翻倍甚至翻十幾倍都不是什么新鮮事,例如:駿杰集團上市僅半天,但股價就被炒高了5倍!
針對香港創業板暴露的問題,監管層也有決心進行改革。在去年底結束的由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聯合進行、以“提高香港市場素質、效率及透明度”為目標的上市架構市場咨詢,市場對此反響強烈,合共收到過千份來自業界的意見書,香港證監會與港交所正考慮及分析市場意見。
正如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所言,香港創業板上市公司出現的股價大幅波動及股權過度集中等問題早已非一朝一夕,港交所當年建立創業板的原意是好的,但如果讓這類問題持續就會大大影響市場信心,還將影響到香港市場的集資功能。
截至目前,雖然香港證監會、香港聯交所暫時未就駿杰集團被停牌予以評論,但是出于維護投資者或公眾利益及市場公平,及時對有問題或疑似有問題上市公司采取必要的措施,這本身就值得點贊,顯示香港監管機構治理市場亂象的決心,其經驗值得內地市場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