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1月5日在該報撰文稱,今年世界經濟很可能將繼續增長,但要警惕破壞穩定增長的三大因素——重大戰爭、通脹沖擊和金融危機。
沃爾夫在文中說,世界經濟今年將發生什么?可能性最大的答案是,它將繼續增長。正如我在去年此時發表的一篇專欄中所說的,世界經濟最令人驚嘆的事實是,自上世紀50年代初以來,它每年都保持增長。2017年,世界經濟幾乎肯定會繼續增長,增速可能比2016年更快——正如加文•戴維斯(Gavyn Davies)很有說服力地論證的那樣。既然如此,可能出問題的地方有哪些呢?
沃爾夫說,經濟增長這一假設可以說是現代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但持續的增長只是較近時期才出現的現象。1900年至1947年間,全球產出萎縮的年份占五分之一。自二戰結束以來,諸多政策成就之一就是使經濟增長更加穩定。
這部分是因為世界避免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那樣的大錯。還因為——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所言——有了對貨幣體系的主動式管理、在衰退期間維持財政赤字的更大意愿以及政府支出規模相對經濟產出的擴大。
沃爾夫認為推動這一經濟增長趨勢的是兩股強大的力量:世界經濟前沿國家(以美國為代表)的創新和落后經濟體的奮起直追。兩者相互關聯:前沿經濟體的創新越多,落后經濟體追趕的空間就越大。中國是過去40年最有力的例證。根據官方數據,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1978年至2015年間增長了22倍。對中國而言,實現趕超式增長是有可能的。印度的增長空間更大:其2015年人均GDP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