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陸企去美國建廠,福耀玻璃不是第一家,包括海爾、海信均已在美國建立灘頭堡,業者指出,在美國或者歐洲建廠,首先是為了貼近市場,滿足客戶的需求,至于成本因素則排在第二位。
不過,根據《證券時報》引述美國一家商務咨詢公司負責人的話指出,近年前去咨詢美國建廠事項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其主原因之一仍在于美國各項成本低。
尤其在稅收方面,業者指出,美國的稅率是根據企業的獲利情況而定,許多州甚至不設企業所得稅,如南達科塔州、內華達州,在社會保障費率方面,美國企業和個人的社保負擔標準均為7.7%,合計僅15%,相比之下,大陸社保40%的費率顯然就高得驚人。
相較于美國,大陸今年力推“營改增”,同樣是為了優化投資環境,但李煒光指出,在營改增之后,陸企仍有三分之一的流轉稅無法轉嫁出去,這都會成為企業實際上的稅收負擔,有關部門不應忽視這個問題。
報道稱,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近來為了“制造業回流美國”動作不斷,無獨有偶,大陸企業因稅負過高,引發“死亡稅率”激烈討論,不少陸企競相赴美投資。不過,并不是人人能赴美投資,當稅負成為企業的致命力,特朗普減稅再提高關稅,是否會動搖大陸世界工廠地位,中美這場博弈大戰,正山雨欲來。
事實上,在人工相對較貴的美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或產業才有生存空間,以此看來,陸企赴美投資,其門檻仍然不低。以海爾、海信等企業為例,其在美國投資興建的工廠,智能化程度高,原因是美國人工成本高,在美陸企大多傾向大規模使用機器人、智能制造,如此一來,也有利于陸企引進更新技術,提升制造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并非人人有能力赴美投資建廠,在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及貿易壁壘的雙重作用下,是否會引發新一波陸企赴美投資潮,從而促使大陸祭出更為優惠的“重商政策”加以因應,后續值得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