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妝品店里用于美容的臉盆水臟兮兮的
化妝品店店員正在為顧客做美容
如今,一些化妝品店和化妝品專柜已經悄悄“變身”,不再是單純銷售化妝品的商店,而是開始為顧客提供美容護理服務。只需購買店內產品,就能免費享受多次護理。記者近日走訪泉州多家化妝品店,發現這些店鋪提供美容服務的衛生條件堪憂。工商部門表示,經營范圍為“零售”的化妝品店,不得提供美容服務。
調查:化妝品店成了美容院 購產品免費享受美容護理
在鯉城區一家商場某化妝品店內,記者在一個角落看到了簡易的洗臉臺和皮椅,還有一臺美容儀器放在一旁,一張會員服務升級的告知書放在洗臉臺上。而正規美容院里做美容護理所用的床、消毒設備、清潔條件等,該店里均不具備。
根據告知書的內容,記者了解到,護理內容包括深層清潔排毒、補水、面膜、眼部、精華等多項美容服務,上面還詳細介紹了不同膚質所需的服務項目以及每項服務所需的時間??吹接浾卟榭锤嬷獣?,一位店員上前為記者推銷。她表示,只要購買護理中需要的一款相應產品,就可以在一個月內享受免費的護理流程,每次護理的時間大概半小時。另外,她還告訴記者,護理就在店里做。當記者對告知書拍照時,店員強調必須刪除,這是店內的規定。
在豐澤區一家超市的某化妝品店里,記者看到兩位顧客正坐在類似理發店的座位前做著美容。記者觀察后發現,這家店甚至連簡易的洗臉臺也沒有,需到超市的洗手間內打水。在店員身后的一個架子上,一塑料臉盆內的水已經非常渾濁,但并未更換,使用過的毛巾也泡在污水中。一位店員告訴記者,只要購買產品就能享受免費的護理服務,最便宜的產品一套500元左右。在化妝品店的一排架子上,記者看到很多寫著顧客姓名的套盒。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市區多家設有化妝品專柜的商場,部分專柜也有提供美容護理服務。一些熱門專柜里來做美容護理的顧客不少,兩三位柜員忙得不可開交。有一些專柜不僅在柜內提供美容體驗,還推薦顧客到相關的美容會所去。
業內:化妝品店為提升銷量 推出“零售+體驗”模式吸客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化妝品店推出美容服務,主要是為了多賣產品。“店員會告訴你,她們幫你做護理,產品的吸收效果更好。有些顧客覺得,保養品買回家后自己用了效果的確不好,相信店員所謂的專業手法能夠改善皮膚狀態。”
據了解,這種“零售+體驗”模式近一兩年來開始流行起來。業內人士表示,一些一線城市的商場里,部分大品牌專柜也開始提供美容護理服務,貴的甚至每次要上千元的服務費。對于部分客人來說,店內提供美容服務讓其購買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了,服務體驗感也上升了,所以并不排斥這種方式。
消費者為什么不去美容院做美容,而是選擇這類店鋪呢?“美容院的服務貴,目前泉州有提供美容護理服務的化妝品店做護理免費,或者僅需很少的費用。這也是商家的無奈之舉,品牌多,競爭激烈,要提升銷量不容易,就得從服務上下力氣。”業內人士坦言,有些化妝品店的店員所謂的“專業”其實不靠譜,但是部分顧客對于美容護理知識了解不多,并不會對店員的服務提出質疑,“有點像灰色地帶,這些專柜和店鋪有營業執照,但是想要提供美容護理服務條件還是跟不上。”
部門:化妝品店未獲“美容”許可 商家涉嫌無證經營
記者從工商部門了解到,化妝品零售店是不能提供美容護理服務的。經工商部門工作人員查詢,記者走訪的幾家專柜和化妝品店,在營業執照的經營范圍上只有“零售”,并沒有“美容”。
據了解,想要提供美容服務,除了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外,還需取得《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想要取得《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首先須有“美容”的經營范圍。工商部門工作人員表示,如果沒有取得《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就提供美容護理服務,商家已經涉嫌無證經營。
另外,提供美容護理服務的商家,對衛生環境、用具清洗、消毒等都有要求,比如使用的毛巾等用具都得進行消毒,從業人員還須持有健康證和培訓證等。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購買產品體驗服務前,應查看商家是否有相關證件,以免對皮膚帶來傷害。(記者李菁胡彥明實習生李政通訊員楊思默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