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山村一處古窯,已經被草叢包圍
閩南網3月28日訊 泉港區界山鎮槐山村,當地人對這個地理行政名詞,還比較陌生,人們更習慣稱呼它為“瓷窯”,只因千年前,這里曾是一片繁華的瓷窯所在地。
槐山古窯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五代時期。村民們歷代口口相傳:唐時槐山村建有99處瓷窯,遠近聞名,四鄰鄉民呼槐山村為“瓷窯”,窯群規模達2萬平方米。
只是,盡管歷史悠久,但槐山古窯卻不如德化窯和晉江磁灶窯那么出名。千年的歲月中,這一窯群僅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光”了一陣:當時,省、市專家對其進行試發掘,發現6處古窯遺址,但大多數仍長埋地下,隱在山丘處。
泉港區博物館日前研究發現,槐山古窯址規模大,但它出產的瓷器在民間卻難尋蹤跡。而今的槐山古窯址僅剩下一些堆積層和滿山的陶瓷碎片,仍未發掘的區域,到底還有多少寶貝?“99窯”盛況是否真實存在過?當時大量出產的瓷器又去了哪里?
近日,在槐山村古窯址文保組成員林鳳文的帶領下,我們走近槐山古窯,試圖穿越千年時光,走進遺址背后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坍塌了一角的古窯遺址,外形清晰可辨
黑色窯土蕩然無存
小山包發現堆積層
槐山村,距離界山鎮鎮區3公里遠。和附近其他村莊一樣,這里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說起槐山村,老一輩的界山人都稱之為“瓷窯”,因為按老人們代代口口相傳,槐山村曾經是鼎盛一時的瓷器燒造地。
然而,歷史的滄海桑田褪去了曾經的繁盛,如今的古窯址上能否再看到當年的遺存?
在林鳳文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位于槐山村銀厝尾的小山包,幾棵高大的榕樹下,一方“槐山古窯址”的石刻赫然在目。
只是,眼前的這片農田郁郁蔥蔥,根本看不到燒造陶瓷所用的黑色窯土,一切似乎蕩然無存。
不過,在石刻周邊,我們陸續發現了一些陶片和零星瓷片。順著小山包而上,從大片的農田中,我們依稀還可以看到沿著山勢而下的當年古窯的印跡一直延伸至山下村莊,農田岸邊遍布著各類的碎陶片;在一些地勢較高的崖壁上,裸露在表層的陶片和瓷片更是層層疊疊。
林鳳文回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農民耕作、蓋房等活動的加劇,槐山古窯群的一些文化遺存也逐漸被破壞殆盡并淡出人們的視野,但這些堆積層,顯然就是印證這里曾經是古窯址最直接、有力的證據。
自小從長輩口中得知窯址的歷史,林鳳文對古窯有著特殊的感情。林鳳文說,村里村民大多數姓林,祖先是800多年前做窯起家的,根據歷代口口相傳,當時祖先過來時,這里已有窯址。最繁榮時,村里每家每戶幾乎都在燒窯。窯群面積達2萬平方米,就連隔壁的嶺頭村,也有窯洞。
林鳳文說,本地話都稱村莊為“瓷窯”,就是跟古窯址有很大的關系,現在村里的不少地址,仍習慣性地掛上“槐窯”二字。每次上山,看到那些堆積層外裸露的陶瓷碎片,他總要興奮地撿一些碎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