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粉、包菜、豬肉、海蠣以及粘稠的稀飯,菜刀、刨子、木棍等簡陋的工具加上極普通的調味品,就能締造出令人垂涎的美味。低矮的小店、粗獷的動作和簡單的手法加工出來的小吃,卻能輕易打開食客的味蕾,讓人欲罷不能,這就是泉港浮粿。
浮粿在泉港的地位不一般,幾乎已經成為泉港美食的代稱。浮粿百變,它可以是正餐主食,可以是飯后茶點,也可以是農人勞碌后的點心,近幾年更是堂而皇之地登上飯店酒樓的餐桌。
早期的泉港產業以農業為主,秋收冬藏,農忙時大多全家上陣。作為孩子,去了地里只能幫幫小忙,除了稻田里偶爾出現的麻雀窩,最讓人期待的還是半午時,響徹田間地頭的那一聲聲:“賣浮粿……”那是許多泉港人記憶深處甜蜜的時刻。
浮粿的原材料極為常見,主料有地瓜粉、稀飯、包菜、瘦肉、海蠣等,輔料有胡蘿卜、蔥花、洋蔥、醬油、鹽、雞精、蒜蓉,所需的工具也只要一口油鍋和幾個梅花模具即可??此埔椎靡字?,但不同的人做出來的味道卻大相徑庭。究其原因,除了對主料輔料配比的掌控外,對火候、手法的掌握也極為關鍵。
曾有一位西餐主廚,學過一次炸浮粿后,覺得甚是容易。他自己動手精心準備了各種材料,配比出入不大,油溫也適合,但在浮粿下鍋前,出于對食品外觀的嚴格要求,他用調羹細細地把浮粿的外表抹平抹勻。浮粿出鍋后,外觀十分好看,像極了一朵朵綻開的梅花,但咬下去卻是外硬里生。
由此可見,浮粿本就是一種簡單粗暴的食物,不需要多刻意的技藝,不需要多平整、多嚴實,只要簡單蓋住餡料,簡單油炸,簡單撈起出鍋,就是對浮粿最踏實最適宜的對待。
制作浮粿,首先要準備好各種材料。稀飯煮熟放涼,豬肉切片,包菜及各種輔料切塊切絲,然后就要進行各種混合。
稀飯和地瓜粉加水混合攪拌,再加入配料的蔬菜,及各類調味品,調成糊狀?;毂雀鶕魅说氖址ú煌?,有的也不放稀飯。
瘦肉加蔥花、洋蔥、蒜蓉及各類調味品拌勻腌制。
海蠣不需要腌制,但也要控干水分,靜置備用。
炸制時,模具要先放油鍋里過油一下,防止沾模。在模具底層平鋪一層地瓜粉漿,加入瘦肉和海蠣,上面再蓋一層地瓜粉漿即可。如前文所述,不需要多么平整,但一定要蓋住餡料,以免肉和海蠣直接過油,一般做成錐狀。
接下來即可放入油鍋中炸制,表皮微黃時,即可脫模,至金黃色時就可以出鍋。根據大小時間不定,大則時間越長,小則時間短,一般在十分鐘左右。
剛出鍋的浮粿,扎實飽滿,外酥里嫩,鮮香撲鼻,油而不膩,金黃的色澤十分誘人,入口香酥酥的口感,唇齒穿越油脂,大口咀嚼,香味充斥整個口腔,令人回味無窮。此時,再佐一盅燉罐,即是一頓美味佳肴。
作為泉港知名的傳統小吃,浮粿已在不知不覺間成了泉港經典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