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9日訊 泉港鬧元宵,少不了樟腳村的板凳燈。
這方舞臺不缺背景音樂,鞭炮禮花齊鳴,腰鼓喇叭嗩吶聲,男女老少傾巢圍觀歡呼聲,熱鬧極了。
火樹銀花不夜天,燈火游龍鬧樟腳
昨晚6時許,游龍開始。幾個人抬著村里敬奉的文武尊王佛像,身后跟著腰鼓隊、演奏隊,緊接著是火龍隊伍。燈籠上寫著各家的姓氏,隊伍全長500多米,村里200多個青壯年男丁負責抬龍。
按照習俗,龍頭通常是由今年新婚的人抬,寓意添丁。今年的龍頭,就由新婚的小吳負責。小吳參與了十幾年游燈,每年元宵前后,只要不是離家太遠,他都會趕回家游燈,他覺得,這也是家族重要的團圓方式。
“男的抬燈龍,女的看熱鬧。”村里的老支書肖聯興告訴我們,游燈龍的歷史有500多年了,傳說是明朝時為了慶祝打敗元兵而興起的。最早的燈龍是用松木點油火作為“火龍”,后來逐漸演化成煤油燈、馬燈,一直到現在用蠟燭和紙糊的板凳燈,光是板凳燈的歷史就持續了100多年。每年的正月十五,不管刮風下雨,游燈的習俗不變。
“以前是為了慶祝,如今則添了人們對生活的期望。”肖聯興說,現在家家戶戶都想出人抬燈龍,祈求人丁興旺。(海都記者 彭思思 田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