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委宣傳部長陳慶宗
閩南網1月7日訊 西街的話題,最近很熱。西街要怎么改造,怎么讓它整個業態活起來,讓整個古城的文化能夠保存下來?這一點,我們都沒經驗,所以大家都要來關注。
古城文化的復興非常重要。西街不僅是一個區域概念,也是文化概念,要有一個全面的理解?!拔鹘帧币蛟斐伞叭菸鹘帧?,外面的人來泉州干什么?看西街?!叭菸鹘帧?,可能就是我們古城的概念,可能就是一個文化概念。
我提過廣西陽朔的西街,其實也就500米,沒有我們長,現在才加長到七八百米。它整個業態做得好,在那里產生了異國姻緣、浪漫的故事,泉州就是要把業態進行改變提升。
在古城里面做文化產業,一定要記住兩件事:一是它的生活就是文化,比如說蟳埔,你假如沒有在此生活,你能體會蟳埔文化出來嗎?二是它的社區就是園區,生活在這個社區里不能改變,假如全部都搬出去,沒有人在那里生活了,會變成什么樣子?要有生活,要有社區,能把文化給做起來,又能把這個地方的業態做起來,大家就喜歡來了,古城保護才成為可能,古城的文化復興才成為可能。
你要給大家找一個來泉州的理由。你去泉州干嗎?我去泉州看東西塔。你去泉州干嗎?現在“泉州西街”搞得不錯??傄粋€理由、總要一個道理,不然人家來干嗎?
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很關鍵是要吸引很多很多人,把我們開放包容的文化特性再次弘揚好。要讓人家給我們監督、提升,這樣才能把我們非常好的文化資源、文化創造力結合起來。這次泉州成為東亞文化之都,就是把文化資源和文化創造力有機結合在一起,不然你說我們跟西安比,跟武漢比,跟蘇州、杭州比,在我們泉州老百姓的心里都覺得比人家矮了一截。我們有這么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么好的創造力,有這么多人來關注,我想我們泉州就能做起來。
文化消費有兩種,一種是本地人的文化消費,一種是外地人的文化消費。這當中有一種結構上的矛盾,即有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但是你這邊的文化產品或文化精品不足。另一個方面,人家想消費,你也有,但人家還不想去消費。我們到武夷山去,外來人可能會去看它的印象大紅袍,它的鄉村小戲種不一定去看;當地的叫他去看印象大紅袍,然后一個晚上花幾千塊那不可能的,他們就需要那一種跟他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所以這有個結構問題。我們文化有多方面的需求,沒有消費它復興不起來,消費時誰在消費這個也要搞清楚。
東亞文化之都不是一個晚會,它很重要的是要提升我們整個城市的品位,促進我們市民素質的提高。我們成為東亞文化之都,要有很多地方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去音樂體驗、藝術體驗,我講這些話現在這些還在成長的孩子家長肯定很喜歡,我們到日本、韓國去,看到它的博物館、藝術館、藝術中心全是孩子們。我們東亞文化之都是多元文化,但是我們多元文化是以閩南文化為核心。那你今后的孩子送去夏令營的時候,就要挑選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讓他掌握一些有閩南特色的東西,比如做花燈、刻紙等,以后孩子出去,住在人家家里,人家會覺得這個東亞文化之都的孩子文化素質很高,又傳播了閩南文化。
去年我們在搞元宵燈會的時候,發動孩子們去做,孩子們做的燈比我們老家伙做的燈還有創意,把舊的可樂瓶,舊的什么扎起來就是一個燈。我們的發動也是一種傳統傳承。文化假如不傳播,那不是一種文化。我說這個語言假如全世界都講閩南話,那你很厲害。(海峽都市報閩南版 兩會報道組 本網記者 徐錫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