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公交發展”集結號吹響,上午9時在本報樓下集合
海都網-海都報閩南訊(本網記者 董加固 張俊杰 俞志村 黃謹 實習生 黃鑫 黃子端 ) 昨日,本報發出“海都公交體驗團”的征集令后,有不少讀者報名參與,想當“公交體驗員”。同時,泉州市交通運輸集團經營業務部主任林良綱、泉州公交公司副總經理陳金淘受邀,也要一起來體驗。至此,“助推泉州公交發展”的集結號正式吹響。
集結時間:今日上午9時;集結地點:泉州市區泉秀街海峽都市報樓下。此次參與的“公交體驗員”共7人,分別為陳瑞統、吳培植、肖志云、林輝才、林里楠、李清輝、吳旭明,不但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有泉州知名畫家和作家;有普通市民,也有政府公務員。因是匿線體驗,體驗線路暫不公開。
作家陳瑞統:增加班次提高服務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文聯副主席陳瑞統說,泉州公交車要改變班次少、間隔時間長的毛病。許多時候,等一趟公交車,就要半個小時甚至是40分鐘,用這么長的時間去步行,都到達目的地了。泉州公交目前的水平,與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經濟發達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稱的。
陳瑞統說,他家住湖心街東段一個人口密集的小區,但小區外只有一班31路公交車,很多地方都到不了。
泉州公交公司應提高公交車數量和服務質量,才能擔當起公交的任務。海峽都市報“海都公交體驗團”的創意很好,泉州公交公司的管理層應深入實地勘察,傾聽市民呼聲,使泉州公交的線路設置更加合理,使公交的服務更加到位。
畫家吳培植:借鑒廈門“空中跑”
泉州知名畫家、泉州市威遠樓管理處主任吳培植說,由于泉州市區道路資源的有限及私家車輛的不斷增加,公交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坐公交車出行的市民在等車或乘車時,感受不到公交的便利。泉州應向廈門學習,廈門的許多公交車都在“空中跑”,廈門建了許多高架橋,泉州可效仿。高架橋是現代化工貿城市的標志,也是現代化城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吳培植說,公交是一個城市的窗口。而且,按照國際通行的說法,公共交通對于一個城市的市民來說,應該是最經濟最便利的出行選擇。推行“公交優先”,讓公交成為市民出行的優先選擇,不僅是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們這個城市更加關注普通市民出行、更加關注普通百姓利益的一項重要舉措。
此外,公交車也要注意形象,讓市民坐車坐得舒服。
政協委員肖志云:建公交樞紐供換乘
豐澤區政協委員肖志云說,與別的交通工具相比,發展公交車的優勢在于,它能最大限度減少道路資源的占用,從而最大限度降低交通堵塞發生的可能及交通帶來的環境污染。據專家測算,一輛中型公共汽車所占的道路面積分別相當于10輛自行車、6輛摩托車、2輛出租車所占面積。從乘載人數上分析,一輛大型公共汽車可代替20輛出租汽車。
泉州公交應該配合新路的建設、新小區的建設,而繼續開辟一些小區線路。在公交車輛上,淘汰一些老舊車輛,使乘客更方便舒適。要向大城市學習,引進電動公交車、柴電混合動力公交車等新型公交車。在場站方面,建設更多的公交樞紐,方便市民換乘。
公務員林輝才:線路太長是種浪費
公務員林輝才認為,泉州公交還有發展的空間,線路優化很重要。目前泉州公交線路大多偏長,而且線路呈“凹”或“凸”字形居多,比如19路從田安路到泉秀街要拐義全街,再拐東魯路到涂門街,其實到了泉秀街后可以直接走溫陵路,然后拐涂門街,“不然,線路無限拔長,公交周轉速度變慢,不但浪費時間、浪費成本,還得實行跨段收費。其實,泉州公交線路可以縮短,然后通過換乘的方式,達到出行快捷、便利的目的”。
另外,有些線路可以根據熱點地方、季節變化等情況,進行班次加密等改變。
市民林里楠:多開辟公交專用道
市民林里楠說,泉州公交若要更好發展,硬件設施要多投入,線路規劃要更合理,服務也要跟上。同時,中心市區應多開辟公交專用車道。語音報站不但要有普通話,更要有閩南話,把閩南文化元素融合進去,提升一座城市特有的形象,讓人感覺到這是“泉州公交”,而不是“廣大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