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世遺城市、海絲起點,泉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申遺成功后,泉州與世遺的事跡仍在延續,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選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到出磚入石的閩南古厝,到飽經滄桑的名山、名寺、名橋、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載著歷史,泉州的一磚一瓦都寫滿了故事。這些歷史的“活頁”,在時光中慢慢沉淀,歷久彌新,成為泉州的獨特氣質,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
即日起,閩南網推出大型策劃欄目——《世遺泉州》,用文字與鏡頭的力量,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
閩南網12月28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洪方博濤 洪泓塬 文/圖/視頻)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宋元時期,跨海而來的阿拉伯香料,與中國傳統香文化在泉州相遇,孕育出永春香獨有的芬芳。
泉州市永春縣達鋪鎮是中國四大制香基地之一,位于此的漢口村則是主要場地,走進漢口村,空氣中彌漫著香料獨有的馥郁芬芳,在道路兩側、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晾曬的各色篾香,高處遠眺仿佛一幅色彩濃烈的水彩畫。
漢口村全景圖
幾百年來,一束束篾香從這里出發,銷往四面八方。1994年,漢口村成為了永春縣第一個“億元村”。這縷香氣不僅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歷史,也帶領漢口村走向蓬勃興旺的致富路。
源起海絲 阿拉伯后裔傳入制香手藝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的繁榮達到鼎盛。商船云集于泉州,運出中國的瓷器、茶葉,帶來阿拉伯的香料。因貿易之繁榮,很多阿拉伯商人定居泉州,他們不僅在此經營著香料,也帶來了制香技藝。
各色篾香正在晾曬
漢口村是永春香的發源地,制香工藝源于阿拉伯蒲氏后裔。村莊位于永春縣達埔鎮,土地面積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200人。受自然資源制約,從前漢口人只能依靠在山林間辛勤勞作來維持生計,許多村民衣不暖、食不飽。直到明朝洪武年間,蒲氏家族的到來推動了這個小村莊命運的齒輪。
蒲水金正在曬香
根據《永春縣志》記載,1387年,以經營香料為業的阿拉伯商人蒲氏后裔遷居至達埔鎮漢口村,只是這一次,他們不做香料買賣,而是轉而投向制作香產品。依托當地豐富的竹資源,蒲氏以細小的竹篾為骨,將異域香料研成粉末后涂于篾骨,是為永春篾香。蒲氏家族所生產的香品備受歡迎,為擴大生產,他們聘請許多漢口鄉民幫忙制香,制香手藝傳授給了廣大鄉親,永春的制香史由此開啟。
時至今日,蒲氏家族的制香技藝仍在代代相傳中完整保留。今年47歲的蒲水金與兄弟合伙經營父輩傳下的龍興堂制香廠,“明朝時期,我們蒲氏祖先從晉江東石遷移到漢口村,在這里以制香為生。算到現在,我這一輩是第十一代傳人。”蒲水金捧出一本《蒲氏族譜》,講述著先人的故事。
沾水打底、展香、掄香、切香、染香……一尺長的永春香背后,經歷了十多道工序的疊加。“我們祖傳的香方采用天然香料和中草藥配制而成,品種繁多,按香型可分為奇楠香、沉香、檀香、蘭花香等上百種,按形制則可分為竹簽香、盤香、塔香等。”蒲水金介紹。
隨著時代的發展,制香技藝也從原來的純手工操作到半手工半機械的狀態,而原料的配制、制作手法、產品包裝,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在堅守古法的基礎上,蒲水金對原配方做了調整,在他看來,與時俱進才能為祖傳的制香手藝注入靈魂,讓香火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