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厲害‘不免驚’(閩南語,意為不用怕),控制病毒好名聲,友好國家跟咱走,平安生活一定贏,一定贏!”一首自創的閩南語童謠,唱出了福建泉州蟳埔奶奶們的抗疫心聲。
在中國著名僑鄉泉州,“頭頂鮮花”的蟳埔女頗有名氣,她們梳著“粗腳頭”、身著“大裾衫”、頭戴“丁香鉤”,風情獨特。她們大多聚居在泉州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社區,是古時阿拉伯人的后裔,雖經歷代與當地漢族通婚,但中亞遺風尚存,主要表現在當地的蠔殼厝和女人們的頭飾上。
春節將至,十余位平均年齡70歲的蟳埔奶奶敲起鑼、打起腰鼓,為寧靜的漁村增添了幾分年味。
不久前,蟳埔奶奶們在社區內自發組織活動,后經蟳埔女民俗文化推廣者黃麗泳的整合發掘和推廣引導,“蟳埔奶奶超高齡女團”逐漸走紅網絡,腰鼓、唱歌、跳舞、練民兵操……她們多姿多彩的生活引來了眾多網友點贊。
“別看奶奶們年紀大,一個個年輕的時候都是‘女中豪杰’。”黃麗泳告訴記者,她們有的曾是村子里的女民兵骨干,有的曾是優秀的幼兒教師,即使現在已經年老,勤勞能干,善于經營的本色依舊不變。如今,在閑暇之余她們都會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度過美好的老年時光。
在隊長黃麗卿的帶領下,蟳埔奶奶們練起了民兵操,手持木槍,跟隨著隊長的口令踏步、轉彎、立正、稍息,并唱起老歌《打靶歸來》,吸引了不少游客爭相拍照。
黃麗卿年輕時就是女民兵“尖子班”成員。數十年過去了,她依然記得過去的操練步驟。而在每天的鍛煉中,蟳埔奶奶們也把討論舞蹈動作、站位當作樂趣,并樂此不疲。
“年紀大了,有些動作會忘,大家一起討論,跳起來,才能知道對不對、好不好看。”蟳埔奶奶陳敬船笑著說。
“我感覺她們非常樂觀,精神風貌很好。”慕名而來的廣州游客崔國慶說,作為福建三大漁女之一,蟳埔女有獨特的文化風味,很有價值。
在一陣歌舞后,有的蟳埔奶奶坐在椅子上嫻熟地開起了牡蠣,也有人則圍在一起翻看舊日的相片集,尋找自己和同伴的身影。黃麗泳則忙著整理剛剛拍到的素材,準備發到網絡上。
視頻中,蟳埔奶奶們喊出“泉州豐澤蟳埔歡迎你們”的口號,熱情歡迎大家春節到蟳埔來做客,體驗當地獨有的“花樣生活”。
在海天之間,以蟳埔女為特色的小漁村依舊是千年“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見證。“我希望能把‘蟳埔奶奶’打造成古城泉州的又一張文化名片,進一步推廣蟳埔文化和民俗。”黃麗泳如是說。(孫虹 吳冠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