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古城發展,打造海絲旅游名城——
“古城雙修”讓“慢生活”更精彩
泉州古城的保護和發展始終牽動人心。2017年市兩會,民革泉州市委員會提出了《關于弘揚泉州古城文化魅力 打造國際海絲旅游名城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被列為重點督辦件。記者了解到,一年來,經辦部門細化各項措施,力爭古城“留形、留神、留人”和“見人、見物、見生活”取得新突破,打造古城保護3.0版本。
兩年時間啟動一批項目
《建議》提出,加強政府主導下的統籌規劃和指導。一是在用地、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二是組織政府投入與民間資本共同構成的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文化遺產以及相關研究項目、文化旅游促進項目等方面的資助。三是在政府的層面上推動相關文化建設等。
今年3月,泉州市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試點工作自2017年3月開始,為期兩年。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是“城市雙修”重點區域。9月,我市出臺《泉州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方案》,在古城范圍全面啟動12項修復計劃和七個一工程。
政府牽頭主導,“古城雙修”實施古城風貌保護、古城文化遺產保護、古城基礎設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園共造、古城業態活化等六大工程,修復古城水系、修復綠化系統、修復交通環境等12項修復計劃,重點推進一園(小山叢竹公園)、一區(龍頭山片區)、一河(八卦溝)、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舊車站)等項目。
目前,“古城雙修”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均啟動了方案設計等,2018年為全面實施階段。
西街、中山路常態化限行
《建議》提出,加快旅游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立體多元交通網絡,提供更加方便的旅游交通。
記者了解到,古城核心區域交通進一步優化提升。今年10月開始,泉州西街東段(泉州影劇院至新華路路口)實施常態化限行,限行時間為每天8:30至22:00。12月13日起,中山路部分路段實行常態化管理,中山中路(涂門街路口至鐘樓路口)實行每天8:30至22:00的交通管制;中山南路(涂門街路口以南)實行單向交通管制,全時段禁止一切機動車輛由南往北通行。
“西街東段、中山路是泉州古城的核心區域,實行交通限行、打造慢行系統,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市古城辦副主任黃團峰介紹,將在兩年時間內修復古城交通環境,整治古城主次干道交通亂象,新建一批交通接駁系統,落實限行禁行措施,使歷史文化名街成為管理示范街和旅游新亮點。
在限行路段,公交車不再經過,“小白”和“小黃人”將成為通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最近,古城新投入了一批“小白”,滿足游客需要。古城正倡導慢行、漫游的理念,這兩條街禁止公交車等機動車通過,不但避免街區文物、路面損壞,而且還原了古城慢生活的形態,更符合古城的氣質。在限行區域,正考慮添置城市家具、進行綠化提升等,為徜徉其中的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體驗。
限行之后,古城更熱鬧了。今年“十一”期間,在古城舉辦的“潤物無聲”等文化展覽,八天時間吸引市民或游客達40萬人次,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古城感受了別樣的慢生活。(記者 殷斯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