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月13日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加入“社區營造”這個概念。“社區營造”是什么,該怎么做?昨天海都會客廳邀請到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和居民代表,來共同探討。
據悉,2017年,將以鯉城區為重點區域,以3到5個社區為試點進行社區營造,豐澤、洛江也將局部嘗試。
各界人士齊聚海都會客廳,探索建立社區營造機制
焦點問題
社區營造是什么?
李燕玲:去年,南安將臺灣社區營造專家團隊引入豐州桃源村,做了一個嘗試。專家設計了一套方案,目前已實施兩三個月了,包括村莊軟硬件設施提升、環境空間整治,形成社區博物館的概念。
臺灣團隊還融入當地居民,設計了一個手勢,代表九日山和蓮花峰之間連接著豐州古城?,F在很多孩子都懂得擺這個手勢了。我想這就是一種社區營造。
蔡舒翔:小到家門口的一棵盆景,大到停車問題,與隔壁社區的關系,都是社區營造。比如今天的討論,商家和業主,專業者和政府工作人員,一起討論如何解決,這就是社區營造的理念了。
臺灣有一個社區,馬上要被拆了,大家并沒有抱怨和傷感。我們調查發現,這里有很多移民,形成了一定的互助關系,創造共享的空間,他們認為,就算只剩一兩年時間,大家也可以相處得很好。以后搬到其他地方,關系仍然可以留存。
泉州有沒有基礎?
李伯群:泉州古城有“鋪境文化”的傳統,街巷里有很多熱心的長輩,知道街頭巷尾所有的事?,F在的小區里也總能找到一些熱心人,他們是社區營造的主力。
莊紹忠:要做社區營造,居民素質很重要。我認為泉州有社區營造的基礎。泉州人重視血濃于水的宗族觀念,它的凝聚力能帶動解決很多問題。宗族、老人會的領頭人,講話有力度,一呼百應。
蔡舒翔:舊館驛有個阿姨,她不是建筑師,但經常維修老房子。后來附近的居民都來請教她,她變成了一個有凝聚力的角色。社區營造不可能大范圍執行,從理解這件事、愿意投身其中的人入手,擴散力是很強的。
羅巧嵐:年輕人在古老的鄉村里建設奉獻,這是社區營造的效果。我想,華僑新村也有這樣一批年輕人,如果通過他們來推進社區營造,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怎樣做更接地氣?
呂貴忠:社區營造是政府的工作,但核心是業主、居民的高度自治。前期資金、設施、規劃改造提升等主要是政府投入,后期的管理、服務、發展需要業主和商家長期共同完成。華僑新村片區的保護利用、改造提升,對業主和商家的居住、商業環境都有益處。
去年12月30日成立了華僑新村自治理事會,工作牽涉到物業、治安、停車管理等,更需要業主牽頭。目前就要物色一些熱心、有時間的領頭人。
張維新:社區營造確實需要一些熱心人,逐漸把社區自治互助的氛圍造起來。比如我現在住的小區,一開始鄰里之間連招呼都不打,后來我建了個微信群,街坊們都在群里聊天,關系也逐漸拉近。漸漸就有一批熱心人,無償為小區做事情、解決問題、爭取利益。之前海濱街道水門社區就由社區書記牽頭,幾個工作人員組成“鄰家大姐”團隊,也是很好的社區營造模式,但要長期維持,還需要更多社區居民的參與和支持。
當然,僅靠一腔熱情也不夠。熱心居民要付出時間、精力甚至財力,還要有從上到下相應的配套體系、制度、經費支持等,上層配合引導,下層主動自治,才能長效地將社區營造進行下去。
呂锜:我在新加坡呆了五年半,鄰里關系沒有想象中的融洽,但大家會遵從小區的守則。節假日,鄰居間會有互動。在美國新澤西州,鄰居經常串門,比如過年幫忙鏟雪,幫收快遞等。我認為古城里的社區營造,可以從豐富孩子和老人的生活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