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個例
離職人員帶走客戶信息 車主天天被電話騷擾
“您好,請問是李小姐嗎?您的愛車已經在x月x日就到保養時間了,我是泉州南環路xxxx的客服,請問您需要預約保養嗎?”今年以來,市民李小姐不斷地接到來自一家陌生修車行的電話。這家修車行的客服人員不僅知道她的姓名、車牌號,甚至連車輛需要保養的具體時間都一清二楚。購車三年多,李小姐從未在該品牌汽車4S店外的車行和修車店進行車輛維修及保養,車輛的具體保養信息只有4S店和自己知曉,如此詳細的資料怎么會被泄露到其他車行去呢?
“這家修車行的地址離4S店很近,甚至連店名也和4S店聽起來有點類似。連續幾天接到電話后,我一度以為是4S店的老板新開了一家修車行,為了將車輛保養生意分流到新店去才不斷打電話來。我問客服為什么天天給我打電話,到底哪里來的電話,她們從不正面回答,只是說打擾了,以后不會再打來,可是隔一天又打來了。”李小姐非常生氣。
忍無可忍之下,她向品牌4S店的工作人員投訴,質疑其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墒?,工作人員也傻眼了,連連解釋這家修車行和4S店并沒有任何關系,并表示會立刻向管理人員反映。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4S店發現近段時間有工作人員離職,可能帶走了客戶信息,并且將信息賣給了新開的修車行。
“他們還是持續不斷地打來,直到有一次我說我報警了,他們才真的把我的電話從營銷通信錄里刪掉,這下世界終于清凈了。”李小姐很無奈。雖然不再受騷擾,可是她很為自己的個人信息擔憂,也希望那些持有自己個人信息的商家能夠加強內部管理,別讓客戶的隱私輕易就流出,以免帶來不必要的困擾,甚至可能帶來財產損失。
黑客軟件偷信息 1萬條僅售7.5元
通過相關公司泄露業主信息曾發生過,但這并不是信息泄露的唯一渠道。早報記者調查發現,甚至有網上黑客研發出“逆天”的業主采集軟件,偷取的信息詳細程度令人咋舌。
央視調查
10萬考生“被賣” 一條信息3分錢
今年8月28日,央視財經頻道報道,央視記者偽裝成收購學生信息的人,在知名搜索引擎中輸入“求購個人信息”后,出現了大量出售個人信息的QQ群。
當時,有兜售者聲稱可以提供某省10萬名高三考生的個人信息,學生姓名、住址、電話和高考分數一應俱全,并開出300元1萬條的報價,算起來每個考生的個人信息只值3分錢。個人信息唾手可得,而且價格低廉。
兩個月過去了,早報記者調查發現,個人信息買賣如今已不敢如此明目張膽,而是轉到“地下”。近日,記者在百度上搜索“信息買賣”、“個人信息”等關鍵詞,跳出的只是一些相關防范提醒的報道和案件,而在QQ群、淘寶、論壇等渠道,也未發現公開兜售信息的人。知情人士阿生告訴記者,現在網安部門對信息售賣打擊很嚴,很多關鍵詞都被屏蔽了,信息販子也不敢如此猖狂地在網上發布消息。
深喉爆料
信息買賣轉“地下” 中介人偷偷出售
“雖然不敢明目張膽,但還是有人偷偷賣。”阿生告訴記者,他們現在都在一些微信群內零星發布一些較為隱晦的廣告,避開“信息買賣”這些關鍵詞,若遇到有興趣的人,就會讓其添加微信私聊,而不是以群聊的方式。而信息的價格,跟之前的價格并無差異。
阿生說,信息的流出,除了“內鬼”作祟外,還有一些網絡黑客,利用黑客軟件發現一些網站的漏洞,從而竊取到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如何售賣出去呢?“要發展下線,中介人。”阿生說,下線一般都是一些有需要的人,有利益掛鉤的人,比如房產公司泄露的信息,一般是給了裝修公司、建材公司等,裝修公司利用完這些信息后,又轉賣給其他人。而有的人拿著這些信息,只是為了行業競爭推銷產品,而有的人則利用這些信用干著詐騙等不法勾當。“賣信息的人不會管你要做什么,只要給錢他就賣。”阿生說。
黑客軟件賣信息 詳細程度令人咋舌
阿生告訴記者,如今還有網絡公司開發出“業主采集軟件”,以充值的形式販賣各種信息。
記者根據阿生的指引下載安裝了該軟件,以游客的身份登錄。軟件內,全國各地的各種個人信息都有,記者選擇“福建泉州”,便跳出20條泉州各小區業主的信息,包括業主姓名、電話號碼、小區名稱、戶型、樓層、地址等,詳細程度令人咋舌。該款軟件還可以輕易地查找來自泉州的車主數據、市民的淘寶數據等,連企業名錄都能一覽無余。
刷出20條信息后,該軟件就自動停止搜索了,并跳出一個窗口,顯示“免費用戶獲取20條信息,如需獲取更多,請充值后使用。”
該軟件自稱是一款強大的在線搜索提取互聯網業主人群信息的軟件,不斷更新業主數據,并宣稱數據全部為真實房主數據,準確率達95%以上。購買者根據需求可靈活購買,一個月299元,3個月599元,1年1499元。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年1499元,保守估計,查找200萬數據量,1萬條業主信息才賣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