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本報記者 陳麗娟 黃謹
實習生 張清清 文/圖
崇武古城實景俯瞰
本報訊 一道城墻,兩道風情。墻外,可登上此處最大的觀海平臺,欣賞美麗海景;墻內,可走入閩南特色古民居群落,踩踩“丁”字小街。中途逛累了,另有惠女風俗表演、影雕陳列展示等藝術環節,愉悅著您的心情。
日前,新近通過批準的惠安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規劃,為熱愛旅游休閑的人勾勒了一套趣味盎然的度假方案。記者昨日從惠安縣政府了解到,這一有關崇武古城保護與開發的項目將于今年5月正式啟動。今后,古城將主打古代軍事文化、惠女文化、海洋文化、石雕文化以及多元宗教文化等5張“名片”,力造“中國海防名城、海峽風情勝地”的主題形象。
記者探營
走進古城另有天地
盡管昨天中午的海風有些大,但沿著水門走進崇武古城墻內,仿若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這一明朝時期的軍事海防重鎮,共有5座大門,水門是整座古城地勢最低的地方,曾具有排水泄洪的功能。古城內,南門街、東門街、西門街、北門街4條主要街道,則分別從4個城門延伸至古城內部,成“丁”字相交于古城中心。
正值下班和放學的時間,學生們和騎著電動車的人魚貫而出,許多不足一米寬的小街巷,一時間變得熙熙攘攘起來。順著巷子走向,放眼望去,各家各戶生活味十足,滿是悠閑。方圓百米,閩南古民居隨處可見,各式寺廟融合于此,盡顯風情。
惠安縣崇武鎮黨委副書記盧小清,這幾年專程負責古城保護與開發。他遺憾地說,很多游客來崇武古城游玩,大多只是去海邊粗逛一下,看幾眼海景,而對古城內的文化了解不多。事實上,古城內的旅游資源很豐富,這里散布著8處文物保護單位和79處成規模的明清古建筑院落,另有佛教、道教等多種宗教文化和諧相處,很有看頭。
“我們希望能夠將游客引入崇武古城內,能真正深入地去了解她?!北R小清說,出于這一考慮,2006年,他們開始與規劃專家聯系,做起了為古城換新顏的工作。
古城新面孔
名城專家量身定制
今年年初,惠安縣成立了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縣委主要領導親自掛帥,下設綜合辦公室和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資金融資、規劃建設及拆遷安置、專家顧問、群眾民主監督等五個職能組。
這幾天,崇武古城還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等9位專家,親自走進古城,一探古城風貌。盧小清介紹說,例如此次為崇武古城保護與開發做規劃的專家阮儀三,此前曾規劃過周莊、麗江古城,對古城的保護與開發有著獨到的見解。
目前,該規劃組已完成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規劃,敲定了未來崇武古城開發的框架。按照設想,古城將圍繞海洋文化、古代軍事文化、多元宗教文化、惠女文化、石雕文化等元素進行提煉,塑造“中國海防名城、海峽風情勝地”的主題形象。
具體地說,這里將開發10個景點、3個旅游服務區和一個旅游集散中心,規劃建設“兩軸一環”的西門街、南門街至東門街兩條主要的步行古街區和環城路主要游覽線,并將結合商業空間營造和功能布局區分,開發出“吃、住、行、游、購、娛”旅游要素綜合的旅游特色產品。
規劃三部曲
拆遷、修繕、上配套
盧小清說,這次的保護開發,基本是保留、保護住特色。除了靠近古城墻的建筑外,70%的民居將得以保留,并對古民居修繕等。將來,崇武古城還要力創國家級5A級景區。
據介紹,此次保護與發展規劃,主要分兩個階段推行。首期工作是對不符合風貌要求的建筑給予改造或拆除,安置好拆遷戶;并對歷史文化核心保護區范圍內的街巷以及古民居進行加強修繕和保護,做到“只修不建,修舊如故”;其次是對東門街、南門街、西門街、北門街4條古城內的主要街巷進行保留修繕。末期則主要完善旅游服務等相關配套設施,其中包括3個旅游服務區,一個旅游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