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24日訊 天知道讀完下面這兩段天氣預報得怎么個咬牙切齒!
22日8時到23日8時,泉州兩三百個區域自動站累積雨量,49個站出現大于5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出現在安溪和南安北部,其中以安溪福田81.1毫米最大。今天雨水依舊,而且還將持續兩天。窗外的大風是倒春寒的號角,降溫6℃~8℃……
陰雨連天,華僑大學宿舍走廊掛滿衣服
泉州氣象臺的預報員程思說,這次雨帶主要分布在我省中部和南部,降水系統向南移動,昨天漳州、泉州、龍巖的雨量最大,漳州最大降雨量超過100毫米,降水主要都在南部。
中國氣象局介紹,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綜合評估,赤道中東太平洋2014年持續至今的厄爾尼諾事件,生命史時長、累計強度、峰值強度,均達歷史最高,比之前發生的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這兩次都強,是超強厄爾尼諾,我國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勢非常嚴峻。
寒潮、雪、霜凍、大霧、大風、雷電、暴雨、回南天……親歷如此瘋狂的天氣,對昨天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更有了共鳴: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
不管旱還是澇,作梗的都是“雨”,而這半個多月的天氣,更讓人對“雨”多了切膚之感。借著世界氣象日的機會,“天知道”準備了一堂氣象課,從各個角度認識“雨”。
小貓躲雨
1.氣象臺怎么預報有雨沒雨?
這個過程比較復雜,要通過數據、天氣圖和數值預報,分析天氣系統的移動方向和發展形勢,判斷對下游地區的影響。泉州氣象臺的預報員小陳說,有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可以自己做“預報員”:在氣象網頁或軟件中找“雷達圖”,在圖上選擇你所在位置,綠色表示有云層但沒下雨;黃色表示正在下小雨;紅色表示正在下中大雨。而根據時間和距離計算云層移動速度,可以計算降雨云多久會到你這里,什么時候雨停。
2.下雨的區域是否存在一個邊界,一邊有雨一邊沒雨?
預報員小陳說,春夏有雷陣雨時,有時會有這個邊界。局部地區熱對流強盛,熱氣上升形成猛烈的降雨,降水范圍小而強烈,而云雨層之外的交界處就會有“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情景。不過,這段時間的雨水是大范圍降雨,降雨云層從中心向四周逐漸減弱,可能只是雨水大小的變化,邊界很模糊,感覺不那么明顯。
3.到底怎么撐傘才能最大限度擋住雨?
這兩天撐傘試著感受一下:站直,然后讓雨傘慢慢傾斜,你會發現淋到雨的部分越來越少,并在“某個角度”時達到最大;之后角度更斜,被淋到的部分又會慢慢增大。
電子工程博士賴以威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雨中也能立如松:怎么打傘才能不被雨淋濕?》,用科學公式計算出“某個角度”就是“傘和雨勢垂直”,或許很多人平時就是這么做的。這個計算方法比較復雜,大伙可以掃描本版二維碼看看。
4.下雨時聞到的究竟是什么味道?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之光說,空氣能滲透到土壤中,與泥土中的有關元素混雜在一起,自然就會帶有這些元素的氣味。晴天時,這種帶味的氣體潛藏在泥土中,我們聞不到。當雨水浸濕了泥土,這種氣體就滲透到雨水中,飽和后多余的部分就會自動溢出,蒸發,向上漂浮,進入我們的鼻腔。
5.為什么睡覺時下雨 哪怕是暴雨都不覺得吵?
我們的聽覺系統像是一個隨時待機的警報系統,如果睡覺時出現噪音,突然間的變化會吸引注意力,使人驚醒。而當聲音中頻率分量的功率是均勻的時,就是白噪音,會形成一個屏蔽效應,屏蔽了很多細小的聲音變化,忽略嘈雜的環境。雨聲、流水聲、鳥鳴聲等來自大自然的聲音是現實世界中最接近白噪音的聲音。
6.如何科學解釋 “一洗車就下雨”?
知乎網友鄭有亮解釋,當你對洗車后下雨的糟糕情緒記憶深刻,就會留下“洗車就會下雨”這個印象,并且在生活中尋找“洗車會下雨”事件來強化這個想法。
“雨神”蕭敬騰也是一樣的道理,并不是說他到哪哪兒就真的下雨,都是巧合加上媒體和網友炒作。其實是因為他去的地方降雨本來就多,并且他又是雨季過去的,再加上他去了的但是沒下雨的情況你又不知道,所以“雨神”就誕生了。
7.雨滴或雨簾怎么拍?
海都報攝影記者黃謹告訴大伙,拍攝雨滴主要注意三點:快門速度,一般要在1/250秒以上,如果雨勢較急,最好要達到1/1000秒以上;光線要夠亮,通常如果自然光較暗,可以考慮打閃光燈補光;背景選擇暗色,才可以把明亮的雨絲顯示出來。
8.泉州有沒有 下雨天也很推薦的風景?
網友“@咱厝人-陳陳”這幾天拍了不少雨景圖,從他的微博和鏡頭里看看泉州有多美:
西街:零落在西街的雨,孤寂了匆匆游子,歸家的人兒,卻不解雨中的自己,路燈讀懂了雨夜的孤獨,為路人換上一身唯美的裝束。
崇武古城:雨天漫游崇武古城,有的人守著這里,有的人離開,我在雨里聆聽,寂靜就像一把枷鎖,來的人徘徊,離開的人迷離……
承天寺:漫步雨中,領略承天古寺禪韻,或雨聲、或曼妙誦經聲、或心聲,卻也只是在雨中探尋,在這古韻之間,漫步古寺也是別有一番風味。(海都記者 彭思思 王金淼 謝明飛 通訊員 陳林 文/圖)
24日 11℃到14℃,小雨轉陣雨
25日 10℃到13℃,陰
26日 8℃到16℃,多云